青春在奉献中闪光 安徽亳州村官分享扶贫路上的苦与乐
2018-10-24 09:20:00  来源:bozhou.gov.cn  作者:陈璐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近年来,安徽亳州市始终坚持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基础信息一个都不能错、精准施策一个都不能差、政策落实一个都不能缺”的目标要求,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众志成城,坚决打赢这场攻坚战。

  在这场攻坚战中,我市涌现出一批懂扶贫、会帮扶、作风硬的驻村扶贫队伍,一批有爱心、有头脑、有能力的致富带头人,一批有志气、有办法、肯吃苦的脱贫群众。在10月16日下午举行的2018全市脱贫攻坚先进事迹报告会上,9名报告团成员分享了扶贫路上的苦与乐,传递了积极向上、奋勇争先的精神力量,为我市脱贫攻坚工作注入强劲的精神动力。

  人穷志不穷,贫困样本变身脱贫榜样

  家住蒙城县漆园街道办事处孙沟村的李茂恒身体残疾、家境困难,2014年被列为贫困户。每天看着墙上的扶贫手册,他十分难受。他想着,自己年纪轻轻的,总不能就这样靠政府养活一辈子啊!

  当村干部到他家宣讲党和政府鼓励贫困户自主脱贫致富的政策时,他萌生了创办豆皮加工厂的想法。经过一番努力,他建立了豆制品厂房,购买了先进的加工设备,并拖着不便的身体去了临近的几个豆制品加工厂学习技术。加工厂正常运转后,日加工豆皮3000斤,豆皮不仅香嫩可口,而且久煮不糊,赢得了很多回头客。他年收入达到5万元,于2016年年底脱贫。

  “摘帽”后,李茂恒和妻子商议,光自己致富不行,还得帮助更多的贫困户致富。厂里招了多名有劳动力的贫困户,李茂恒手把手教他们泡豆、磨浆、勾兑、上机生产等豆制品加工流程。经过培训,贫困户熟练地掌握了技术。如今,贫困户在厂里打工,每月收入将近3000元,离脱贫致富的目标更近了。

  吴永发来自涡阳县青疃镇刘村西吴楼自然村,2015年,为了给孩子治病,不仅花光了积蓄,还欠下了一大笔债,被列为贫困户。但他暗暗发誓:“人穷不能志短。我要通过努力改变现实生活,我不能输给贫困,我要摘掉贫困的帽子!”

  从2016年起,他积极学习大棚西瓜种植技术,当年纯收入达到12万元。2017年,收入20万元,还清了外债,实现了稳定脱贫。

  脱贫后,他想着带领村里的“穷亲戚”一同踏上致富路。他们夫妻俩热情地向大家传授西瓜种植栽培管理技巧,并提供芽苗,带动周围5户农户种植西瓜,吸纳20名贫困群众务工,帮助每个贫困户增加年收入6万元。

  吴永发说,幸福不是毛毛雨,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了身边人,只有通过自己的双手苦干实干,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才能真正地走上致富的道路,过上好日子。

  来自利辛县阚疃镇公路社区大于庄的王传荣为了改变贫寒的家境,成立了一家演艺公司,承办了一个流动舞台车,组织人员进行文艺演出,宣讲国家政策、国学经典、好人好事、道德模范事迹等。招聘的演员多是贫困户,工作不仅给了贫困户物质上的收入,也在精神上鼓励他们重拾生活信心。

  不忘众乡邻,领头雁带领群众甩穷帽

  今年33岁的蒋占阳是谯城区魏岗镇巨亿牧业有限责任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他致富不忘乡邻,他的“托羊所”减少了当地及周边贫困户养殖风险,保障贫困户获得了稳定的收益。

  “村民的‘扶贫羊’寄养在我这,贫困户能脱贫,我也能赚钱。”蒋占阳说,贫困户把“扶贫羊”委托他喂养,不管不问年底就能分红,3年后这些羊还属于贫困户。农场给每只羊购买了保险,发生意外死亡,贫困户还能获得经济赔偿。

  由于脱贫效果明显,贫困户收益稳定,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加入了他的农场。三年来,他的农场共带动408户共1157人摆脱贫困,共发放养羊收益金226.86万元。为惠及更多贫困户,去年3月份他又租地15亩,开工扩建了公司。扩建后,公司可养殖5000只羊。

  来自利辛县纪王场乡的王兴义今年54岁,他闯荡多年,卖过烧饼、馄饨,接触过电脑绣花、工艺品加工,经过多年打拼,生意也越做越大。由于思念家乡,2013年,他毅然回乡创业,经过近五年时间,如今厂子已初具规模。

  他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招聘大量当地贫困户进厂工作,并为他们加薪。如今,厂里有工人80多名,其中贫困户占到三分之一。在这里工作,贫困户每年仅工资就能拿到3万多元,还掌握了一技之长,为脱贫打下了基础。

  平凡中坚守,青春在奉献中闪光

  2014年,魏秀侠申请下派到利辛县城关镇东风村任党总支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在农村工作,根本不存在节假日,“5+2”“白加黑”是常态。她全身心扑在驻村工作上,无暇顾及家人。

  2015年10月,魏秀侠的母亲住院手术,当时,她正忙着联系施工队清理池塘、修建村民活动广场。尽管内疚,但忙碌的她还是没有时间去看望、照顾母亲。2016年8月,因为长期劳累她患了心肌炎,医生要求她住院治疗。但她放不下工作,坚持边输液边工作。由于治疗不及时,如今她需要长期服用药物。

  2016年春节前,魏秀侠的小儿子意外摔伤,急需进行口腔缝合手术,当时她正在组织春节慰问贫困户工作。一位乡亲跑来告诉她:“魏书记,你妈妈找你找到大队部了。”她一听,赶紧跑到了村委会。

  刚见面,75岁的母亲颤颤巍巍对她脸上就打了一记耳光:“我手术你没空,我不怨你。你不顾家,我也不怨你。孩子都这样了,你还泡在村里,你心里还有这个家吗?”长大后从没挨过打的魏秀侠呆住了,看着母亲噙着的泪水,她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了。魏秀侠紧紧地抱住母亲,母亲也心疼地搂住了她,母女两个哭成了一团。

  虽然挨了打,但魏秀侠知道,母亲对她的工作还是非常支持,因为母亲常说,群众的事没有小事。真心换来了真情,经过长时间的接触,村民对魏秀侠越来越信任,遇到什么事,“要不咱找魏书记说一说”成了大家的口头禅。

  李佳荣是一名90后大学生村官,自2016年6月起专职负责辛集社区扶贫业务。2016年4月份,李佳荣怀孕了,但她仍然坚持按时入户走访。遇到下雨天,她穿个胶鞋,一只手拎着资料,另一只手拄着棍子,小心地在泥泞的路上走。

  2017年2月份,已经到了预产期的她仍然没有休息,每天加班录农保资料。就在生产前,她还与陪伴她加班的丈夫一起在社区录资料。孩子出生后,在同事们的建议下,被取名为“小扶贫”。去年6月份,知道扶贫工作繁忙,虽然产假还没结束,但在家人的支持下,李佳荣带着还处于哺乳期的“小扶贫”又重新回到了扶贫一线。

  如今,已经怀有二胎的李佳荣始终没有后悔当初的决定。“走上这个工作岗位后,我一直坚持着自己的初心,把贫困户说的话放在心上,为贫困户多做实事。对贫困户每一个小小的请求,我都要想方设法地帮助他们实现。我只是一个平凡的人,只想为我的家乡、我的父老乡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不留遗憾。”

  “输血”变“造血”,走出脱贫攻坚创新路

  去年4月份,许昌勇从古井集团被选派到谯城区芦庙镇杨庄村任党总支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许昌勇是江苏盐城人,由于南北语言的差异,村里的百姓都称他为“蛮子书记”。

  从到杨庄村的第一天,他就清醒地认识到,根治贫困,不能只依靠“输血”,更需要“造血”,唯一的办法就是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在他的带领下,去年杨庄村建立了第一个村集体经济项目——13亩莲藕。但是,正当莲藕喜获丰收的时候,全国莲藕市场行情却持续低迷,销售遇到了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许昌勇和其他扶贫干部们不等不靠、大胆创新,将杨庄村的特产小辣椒、红薯粉丝、红薯淀粉等与莲藕放在一起,包装成“杨庄四宝”大礼包。不到1个月时间,6000箱“杨庄四宝”大礼包售罄。

  这项创新举措帮助村里150多户困难群众解决销售难题,帮助近50户困难群众解决就业问题,销售流水达到60多万元,净收益达20万元。“杨庄四宝”为村里带来的不仅是经济收入,更多的是乡亲们的信任、村干部昂扬的精气神和大家立志脱贫的信心。

  不落下一人,勠力同心赢得可喜成绩

  辛苦付出,换来了令人欣慰的回报。

  2014年11月份,刘伟作为省直机关第六批选派干部,到涡阳县公吉寺镇程大村任党总支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2017年5月任扶贫工作队副队长,2018年2月又作为第七批选派干部在村留任,工作至今。

  “在三年多时间里,我和全村干部群众完成水泥道路建设25.6公里,主干道路通车,村组道路通车。全村遍布太阳能路灯,光伏电站并网发电,白芍、油牡丹、泓森槐、规模养殖等特色种植养殖稳步发展,村集体经济收入从一穷二白到盆满钵满,贫困发生率由7.53%下降到1.41%,去年年底通过省第三方评估,彻底甩掉了‘贫困村‘的帽子。”刘伟欣慰地说。

  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截至去年年底,我市贫困村从286个减至25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由48.9万人减至9.7万人,贫困发生率从9.68%降至1.67%。2016年度、2017年度在省考核中,我市连续荣获“好”的等次,再次位列全省第一方阵。下辖谯城区、蒙城县成为全省首批摘帽县区,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今年以来,我市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以“重补促”专项整改行动为抓手,实施了一系列工程,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下一步,我市将总结经验,紧盯目标抓落实,持续深入抓整改,聚焦精准抓提升,突出重点抓推进,确保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落下”目标。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