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生村官孙朝阳的心里,蕴藏着一个梦想:带领乡亲们在土里刨出“金元宝”。为了这个梦想,他从2014年开始,在村里承包了20亩土地,开始试种油用牡丹。两年过去了,看着一株株牡丹上结出饱满的花籽,孙朝阳知道自己离梦想越来越近了。
孙朝阳是任丘市辛中驿镇边渡村人,因为生长于农村,这个“80后”小伙儿在大学毕业后,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考取大学生村官。2012年10月,孙朝阳来到就职地——与边渡村相邻的郭家口村,开始了“村官”生涯。
为尽快进入角色,孙朝阳挨家挨户了解村情。他走访中发现,郭家口村以传统种植为主,效益好的年景每亩每年纯收入才1000多块钱。这样的收益,让大部分家庭选择外出务工,造成大量土地闲置。孙朝阳的心里冒出个想法:“带领乡亲们从土地里刨出‘金元宝’。”
“金元宝”从何而来?孙朝阳开始留起心来。一次,他在央视农业频道看到了一条关于油用牡丹的新闻,说油用牡丹效益不错,种植门槛也不高,这让孙朝阳动了心。他马上去网上搜索关于油用牡丹的相关信息,这一看更坚定了种植油用牡丹的想法。“油用牡丹属于朝阳产业,可谓浑身是宝,根可入药,籽能榨油,花蕊和花瓣经过加工还能做花茶,经济效益远远高于其他经济作物,亩综合效益可达万元。而且油用牡丹耐旱抗寒,适合绝大部分区域种植,种植后可以收益40年,堪称‘铁杆庄稼’!”张朝阳说,他决定和村“两委”带领村民种植油用牡丹。试种牡丹用事实说话
孙朝阳试图把油用牡丹的信息传递给郭家口村每一位村民。与孙朝阳的热情相比,村民的态度并不积极。“让老百姓接受一个新鲜事物,光凭干巴巴地讲没用,只有让他们看见实实在在的收益,才是最好的说服力!”孙朝阳决定从自家流转的耕地里拿出20亩试种油用牡丹。对于儿子的决定父母表示支持。至今,孙朝阳还记得父亲那句话:“这条路会非常辛苦,你决不能轻易放弃!”
种植之前,孙朝阳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利用休息时间到山东、安徽等地的油用牡丹种植基地参观,学习牡丹的习性、种植技术以及后期管理。回来后,孙朝阳与河间市景和镇一家油用牡丹种植合作社签订协议:他出钱买苗,合作社负责提供技术及花籽的收购。
从那以后,孙朝阳的业余时间都扑在了这片牡丹上,在他的精心管理下,牡丹苗长势喜人。但一段时间后,孙朝阳发现,地里的部分牡丹出现根腐叶黄的症状,且有蔓延趋势,这让他心急如焚。孙朝阳通过向专业人士请教找到原因:原来,牡丹根产生的特殊气味,会吸引一种叫“地老虎”的害虫,它专门隐藏在地下啃食牡丹根,所以不易察觉。
7万株秧苗死了四分之一,“忙活半天换来这样的结果,不干了!”这样的念头一出现,父亲曾和他说的那句话又回荡在耳边。他咬紧牙关继续前行:处理了受病牡丹后,又补种了2万株。
付出就有收获。在经历了一年的“扎根”期后,今年的牡丹喜获丰收。孙朝阳说。开发旅游资源,“小村官”带领群众致富的“野心”在扩大。
油用牡丹的开花结果,慢慢改变了村民最初的态度。“种牡丹的这块地紧临公路,乡亲们来来回回从这路过,都要停下来看看。特别是上个月,正值牡丹花的盛开期,地里一片洁白,大家都说好看,甚至有村民说要是村里多种上些牡丹,说不定还能吸引外地人来咱这旅游呢!”孙朝阳笑着说。日起,孟村县育才路,北禁止车辆通行;转弯进入育才路。
如今,孙朝阳在当地也是小有名气了——许多村民开始跟着孙朝阳试种,还有许多外地人打电话向他取经。“前一阵子,鄚州二铺子村的一位大哥也从村里承包了30亩地种油用牡丹,从领着他去山东、安徽参观学习,到回家种植管理,我全程跟踪指导,也是希望能把油用牡丹尽快推广出去。”
随着任丘市把白洋淀产业新城作为“五城建设”的标杆和率先发展的引擎,孙朝阳带领群众致富的“野心”也在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