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河南优秀大学生村官时东升的成长经历
2011-07-22 12:00:00  来源:大学生村官报  作者:聂伟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左上图为时东升(左)在创办的企业里向来宾介绍产品。

  【阅读提示】 时东升,现任河南省安阳市滑县新区南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2007年以来,他带领村民努力改善村容村貌,积极发展创业项目,先后荣获“安阳市优秀大学生村干部”、“安阳市创业之星”等称号。日前,他向记者讲述了他的成长经历,读来颇受启发。

  

  本报记者:听说2009年5月份,中央电视台《人与社会》栏目对你进行过专题报道,你是如何打开局面的?

  时东升:我毕业于安阳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同学们毕业后都当了教师,全班就我一个人选择报考“村官”,2007年我到南关村任村委会主任助理时,跟好朋友开玩笑说,“这就是咱撬起地球的一个支点。”

  可是,没过多久,我的热情就被几瓢水浇凉了。村民们都喊我“娃娃村官”。村干部也说我只不过多喝了几瓶墨水,干农村工作,搞不出啥名堂,村里开会有时也不通知我参加。说实话,当时真有点灰心了,想打退堂鼓,还偷偷哭过。

  可我不甘心,多次向时任村委会主任的郭书福表达了要做事的想法。郭主任被我磨烦了,就随便派了点杂活,让我扫扫地、写写算算、报报材料。即使是抄抄写写,我也做得像模像样。由于我既勤快又细心,原来需要一天才能整理好的材料,在我手里往往很快就漂亮地完成了。没想到,机会就在抄抄写写中降临了。原来,主任一直都在悄悄地观察我的表现。后来,郭主任主动交给我一些具体工作,如走访贫困户,做村民思想工作等,我都努力干好。

  走访贫困户,是我赢得村民信任的转折点。村里有一位60多岁的智障村民叫仝新顺,家有80多岁的父母,日子过得很苦。怎么帮助老仝一家解决生计问题,成为我当时的心结。2007年5月,村子附近有一家医院开业,我拉上郭主任去找院长,恳求对方给老仝安排工作。院长听了直摇头:老仝年纪大又是弱智,医院说不定还得反过来找人照顾他!

  一次不同意,我就去第二次、第三次,还去院长家里拜访。院长被我的诚意打动了,安排老仝到医院做清洁工,每月工资500元。这件事在村里传开了,村里人都说,“连老仝都能帮助找到工作,这小伙子有能耐!”

  本报记者:为群众服务的执着精神,使你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在村期间,有没有碰到更为棘手的事情?

  时东升:当然有。我个人觉得,大学生村官融入农村,还不算太难。真正难的是,融入以后,面对复杂的农村事务,如何处理好。

  南关村这几年被划入城区扩建规划中,拆迁规模很大,部分村民有抵触情绪。有一户村民曾经扬言,谁敢拆他的房,就和谁拼命。为做好这户村民的思想工作,主任把任务交给了我。第一次我硬着头皮上门,户主根本不搭理我。还说,没把你撵出去,就是高看你了。

  “你倔,我比你还倔,看谁倔过谁!”第二次,第三次……我前后跑了不下二十趟,始终保持一张笑脸,反复讲解拆迁的好处。有一天,我又去他家,一进门,就看见户主满面愁容。原来,他老婆患上了重病,已经花了十几万元医药费。走的时候,我硬塞给他200元。当时,我一个月工资也就600多元,这让他很感动。此后,我跑得更勤了,用真情宽慰他,让他心里暖暖的。后来,户主主动找村里表态:小时对咱不赖,既讲政策又讲感情,咱还好意思说啥,拆吧!

  做农村工作,难度最大的就是做人的工作。通过这件事,村干部们都对我刮目相看。

  本报记者:2008年底,你高票当选村委会主任。从助理到主任,你是如何实现角色转换,大胆开展工作的?

  时东升: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可是,还没等我把火烧起来,群众就把一把火先烧到了我身上,给了我一个下马威。

  当选村主任后的第二天一大早,村部就来了30多位村民,将我团团围住,情绪激动地说:“马上过年了,拆迁补偿款还不给,我们选你当主任,就是想你为我们办实事。你到底管不管,不管就走人!”我沉住气,当场表态:“三天内给大家一个满意的答复,否则,我自己卷铺盖走人!”

  说完这话我就后悔了,这事咋解决呀?可是,说出去的话,收不回来。村民们散去后,我立刻去上级部门汇报情况,得知补偿款已打到专用账户上了,只是有些遗留问题没解决,才没有及时发放。于是,我连夜把村干部召集起来,研究解决遗留问题,忙得脚不沾地。两天后,补偿款一分不少发到群众手里,大家都翘起大拇指:这村官,中!

  中,是我们河南方言里‘可以、好、行’的意思,包含着大家对我的肯定和信任。在农村生活过的人都知道,农村工作非常琐碎,张家拆院墙影响了李家,东家的猪圈影响了西家,面对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我都当成大事看待,认真协调,从不马虎。

  群众信任我,2009年初,我当上了村党支部书记。书记、主任一肩挑的两年多来,我带领全体村民在没有一分钱外援的情况下,先后筹资200余万元,新修道路3600米,铺设管道8300米,修建标准垃圾池10个,让南关村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本报记者:在服务群众的同时,你是如何因地制宜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

  时东升:这几年,我在村里做得最多的工作,就是想方设法让大家富起来。我首先尝试帮村民耿金雨建起了南关村第一家规模养鸡场,存栏蛋鸡1万只。2007年6月,耿金雨的养鸡场一天能收一千多斤鸡蛋,他高兴得合不拢嘴。没想到,一场危机从天而降,大批鸡拉稀、不下蛋、不吃食。我当时吓出一身冷汗,一旦处理不好,不但鸡场会倒闭,村民们今后再也不会听我的话了。于是立刻赶到县兽医院请教专家。专家很快开出诊断书:急性新城疫,要是再晚一天,鸡就要全军覆没。我马不停蹄赶回鸡场,一天之内,和耿金雨等村民一起给上万只鸡一一打上疫苗,累得腰都直不起来。如今,全村发展养殖户25户,存栏生猪650头、蛋鸡5.6万只,种兔2600余只,每年为村民增收180万元。

  除了扶持村民发展传统养殖之外,我还积极响应上级鼓励大学生村官创业的号召,参与组建了一家村股份制企业,还投资办起了一家广告公司,创造了上千万的年产值,年利润突破600万元,解决300多人的就业问题。

  做人要忠诚、脑子要更新、做事要创新——这是我几年“村官”工作的体会。大学生村官见识广,头脑灵活,反应敏捷,只要我们对群众讲真情,做工作讲方法,大胆创新,敢于实践,就一定能在基层一线锻炼成长。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