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江苏省扬中市,村民只要看见大学生村官,就一口一个“孩子”、“丫头”地喊个不停。这种亲切感来自于大学生村官开展的各种特色服务:代办琐事烦事、巧断家长里短、共谋发展大计……扬中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陈新中告诉记者,该市71名大学生村官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被农民称为“贴身小棉袄”。
西来桥镇北胜村村民常某,屡次到政府相关部门办低保,都没办成,提起这件事便牢骚满腹。该村大学生村官于江漫知道后,立马去了解原因。原来,常某家的年人均收入已超过低保标准,办不下来属正常。但于江漫还了解到,常某患过一场大病,欠下了一笔巨额债务,生活的确困难。“让我来帮你代办”,于江漫通过一番沟通协调,帮常某申请到一份慈善大病救助,解了他的燃眉之急。细心的于江漫发现,常某的现象并非个别,相当一部分村民对有关政策规定、办事程序不了解,常常走错门、找错人,以至产生不少怨气和误解。为此,她主动挑起帮村民到政府职能部门办理各种“小事、琐事、麻烦事”的担子。近3年时间,于江漫共为村民代理办结了310余件琐事烦事。该村村民王卫香告诉记者,“这些事情看似不起眼,但是每个环节都要去跑腿的话也很费神,给小于代理,就省心了。”
入情、入理地帮助村民调解家长里短,是扬中大学生村官开展的又一特色服务。2008年夏天,大学生村官何瑶到该市三桥村任主任助理。一个午后,她远远地看见10多个人,吵吵嚷嚷来到村委会。好心人告诉她,这家人闹的是遗产纠纷,每隔几天就来一趟,清官难断家务事,你是新来的大学生,不要掺和。何瑶婉拒了乡亲们的好意:我是学法学专业的,这个忙应该能帮上。她凑上前弄清了来龙去脉后,说,“既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还是给你们讲讲法理吧。”一通法理讲下来,再加上村里调解主任的“圆场”,当天纠纷就顺利解决,并在何瑶的操办下当场草签了协议,让村干部和群众很是佩服。
事情传开后,群众对大学生村官刮目相看。从此,村民的“家务事”,常常让大学生村官用“法理”断一断,这成为扬中农村创新社会管理的独特风景。据统计,两年来,该市大学生村官运用法理成功调解民事纠纷290余起,调解成功率高达91%。
利用信息技术嫁接现代产业,通过科网、农网、创业网打造新型业态,是扬中大学生村官助推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目前,扬中全市243个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有26个大学生村官担任义务辅导员。新坝镇种植的苦瓜,通过大学生村官的“网络大桥”,把市场开拓到海外。潘大亮、戴忠华等养鱼大户接受网上培训后,掌握了先进的鱼类养殖技巧,每亩鱼塘增效30%。新坝大学生村官段欢欢牵头创立了巨橡网络有限公司,经过3年努力,成功创建的“第一电气网”项目,整合了全市400多家乡镇电力电气企业的市场资源和品牌资源,成为一个集资讯、项目招标、产品库、品牌展示、电气贸易为一体的综合性行业平台,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电气行业的发展。该项目荣获江苏省农村青年创业大赛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