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祖程骑车穿梭于林间小路
-周颖,刘祖刚,谢月明文/图
他考上大学生村官后,主动要求回到家乡任职,把农村当作展示青春的舞台,在平凡岗位上奋发作为,依托绿色山林发展林下产业,带领村民走出一条生态致富路。2014年7月,他的创业故事在央视二套《经济半小时》播出,认识他的人越来越多,他成了十里八乡的“明星村官”“种养红人”,他是郑祖程。
返乡创业挖掘绿色财富
2007年大学毕业后,郑祖程顺利应聘到杭州一家金融杂志做编辑,年薪十万元,高学历、高工资,大城市里的好工作,大家都说郑祖程从此捧上了“金饭碗”。就在乡亲们纷纷投来羡慕的眼光时,郑祖程却决定回家乡创业。所有人都认为他“疯了”,亲戚们都给他打电话,劝他不要回来,郑祖程却下了决心。原来,作为媒体人的郑祖程在工作交流中意识到,食品安全已经成了核心话题,这让他捕捉到商机。郑祖程想到,家乡遂川县五斗江车坳村地处偏远山区,到处都是绿色原生态环境,完全能转化为经济优势。2010年,他毅然放弃“金饭碗”回乡创业。
郑祖程将积攒下来的十余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在离村20多里的深山流转了1000余亩林地,建起罗溪山原生态养殖基地。由于对养殖环境的认识不足,导致初期养殖场上千只土鸭风瘫而死,损失数万元。初尝苦果的郑祖程没有退缩,远赴外地虚心求教,积极探索养殖新途径。在将传统农村养殖经验和现代生态理念相结合,综合分析山水环境及周边市场后,他选择了土鸡养殖。 在经历创业的艰辛后,郑祖程的原生态养殖基地已渐成气候,土鸡养殖走上正轨。随后,他又利用鸡畜粪便养殖蝇蛆,继而使用蝇蛆喂养石蛙,探索出全新的“林—鸡—石蛙”三位一体的养殖模式。每年,郑祖程的生态养殖收入可达七十万元,成为村里的创业能人。
担当责任成为大学生村官
在生态养殖事业逐步稳定后,郑祖程越来越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家乡丰富的森林资源,只要不被破坏,就是取之不尽的“绿色银行”。然而,林改分山到户后,村里很多山林都疏于管理,质量越来越差。在既缺乏劳动力,又无资金投入的情况下,很多村民都把山场流转给外地老板。而老板们只看重经济利益,重伐轻管,很多山林砍伐后就呈半荒状态,等待回头杉自然恢复。这些,郑祖程看在眼里,痛在心中。
车坳是林业大村,全村四个片区,11个村民小组。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林业三定”后,多数山场由村办林场统一经营。林改后,由于山上现有资源,经历20多年统一经营后差异大,按“林业三定”落实的权属,因没解决好资源平衡问题,难以落实到户。于是有的片区部分村民就想以流转方式,把山场流转给他人经营,村民获得收益的30%。郑祖程认为把山场流转出去后,老百姓收入肯定偏低,便说服乡亲们不要把山场转让出去,但最终还是很多村民因无力管理等原因签订了流转协议。
这起山林流转事件,深深地刺痛了郑祖程。他意识到,不是每个村民都能认识到藏在山林里的绿色财富的巨大价值。要改变家乡面貌,保住绿色宝藏,发展生态产业,就要有所担当,为村民做实事,想到这些,郑祖程报名参加了当年的大学生村官考试。 2013年9月,郑祖程成为遂川县的大学生村官。由于他既有杂志编辑工作经验,文字功底扎实,又有丰富的农村创业经历,各项考核名列前茅,组织部门对他非常看好,建议他在县城附近乡镇工作。然而,郑祖程却坚持要回到偏远而贫困的家乡五斗江乡车坳村工作。
引领群众共圆家乡生态梦
刚担任村书记助理,郑祖程便将自己对家乡生态资源开发、生态旅游规划等一些想法给乡村领导作了汇报。虽然这些想法暂时没有得到认可,但他并不气馁,对家乡的生态优势充满信心。
让乡亲一起发展林下养殖,尽快富起来,是郑祖程成为村官后想做的头等大事。他多方奔走,在自家养殖场的基础上,成立了罗溪山土鸡养殖合作社。平日里,郑祖程经常为乡亲们进行家禽养殖技术知识讲解,免费解答乡亲们的养殖技术咨询,目前,合作社已有22户林农入社,户均可增加年收入30000余元。
郑祖程在村里推广土猪养殖,他认真挑选两个月大、品质优良的土猪给农户,承诺在农户圈养六个月后以高出市场价格每斤四到五元回收,为大家提供全程的养殖技术服务,而唯一条件就是圈养时不能喂饲料和泔水,只能吃粗粮和青料。很多村民加入了进来,合作社规模逐渐壮大。为了巩固合作社成果,他注册了“罗溪山”原生态农产品品牌,计划在大中城市开设“罗溪山”原生态农产品专卖店,把村里的绿色食品带出大山,送上城市的餐桌。
在带领村民发展林下生态养殖产业的同时,他没有忘记成为村官的初衷。村里还有原村办林场江口片区1万余亩山林一直没有落实经营模式,郑祖程每个月都要专门到江口片5个村民小组走访,了解大家对经营模式的想法意见,寻找最适合的经营方案。“只要守住这些山林,采用科学合理的开发和经营方式,这些山林将会产生巨大的财富,而且这笔财富子子孙孙都可以享受得到。”对于村里的山林经营前景,郑祖程始终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