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利通区巷道村官靳丹:扎根基层 奉献青春
2015-07-07 16:03:00  来源:大学生村官网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走进吴忠市利通区板桥乡巷道村村民杨凤梅家,在堂屋最显眼处看到一张有趣的“全家福”——杨凤梅和她耄耋之年的婆婆、她的儿媳以及小孙子,照片里的三代媳妇儿脸上都挂着欢欣的笑容。“家里男人常年在外打工,我家是女人当家,这照片就是我家的宝贝。”

  这张照片是巷道村的大学生村官靳丹拍的。她是2013年选聘的一名村官,服务于利通区板桥乡巷道村。在这个纯回民村里,90后的靳丹虽然是唯一的汉族,却已是全村2368名村民交口称赞的“照相姐姐”。

  走村入户  为适应农村工作掌握第一手资料

  初到农村,理想和现实的差别是摆在她面前的第一道坎,在这陌生又静谧的村庄里,不知自己该干些什么,突然有种进退两难的感觉。为了尽快摆脱这种现状,她抱着先当村民,再当村官想法,骑着电动车将巷道村6个队的820户走了个遍。认真梳理了一套村情档案,制作了1000张便民服务卡,上面详细记录着她的信息及联系电话,带着“名片”下队走访,主动与村民拉家常、谈农事、聊实事,了解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掌握群众的所需、所盼。通过这种方式,她发现只有把群众当自家人,经常联系沟通,增加彼此间的了解,在合理的要求范围之内尽量帮助群众解决困难,才能得到群众的认可,更好的开展工作。

  真心实意 为群众圆梦“微心愿”

  结合自身实际她很想为村民做点什么,但发现农村工作并不容易上手,在走队入户时,她了解到一个情况:巷道村人均耕地不足半亩,多数青壮年劳力常年在外打工,大部分家庭只有留守老人和孩子,很多村民家里没有张像样的照片。于是,她发现照相是她力所能及而且很有必要的一件小事。照片能给予孤寡老人和孩子一些精神慰藉,也能解相思之苦,这种感情寄托对很多孤残老人来说不亚于物质帮助。利用穆斯林“念夜”团聚的时间,她背上自己的相机和三脚架为特困户拍摄全家福,看着照片上的一张张笑脸,是对她工作的最大认可,也是对她人生价值的实现,此举之后,村里的小朋友给她起了一个“照相姐姐”的外号。去年7月份开始义务为村民照“全家福”,从最初为孤残弱困户照相,到后来扩展到为全村村民照相,不足一年时间,全村820户人家中,已拍摄119张全家福。

  主动作为,为群众搭台“唱戏”

  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工作又在农村的她,似乎与农村结下了不解之缘。她对农村有着无比深厚的感情,也更能体会农村生活的艰辛,逐渐熟悉村情后,她想要利用所学的物流管理专业知识来为村民致富找个路子。针对她村50多名务工人员长期从事长途运输,首先在村里建立物流信息部,指导、帮助他们从网上寻找货源、发布信息,使他们往返都有活,既节省了时间又能满载而归。渐渐地她又萌发了一个念头:就是建立利通区巷道村物流协会,将全村个体运输户的资源有效整合起来,采取抱团发展的模式,集体承包宁夏地区生产制造企业的第三方物流。利用网络及物流信息部这个平台,为个体运输户提供货源信息,调度车辆批次,减少运输成本,增加收入,在物流协会平台上为村里运输户和外界牵线搭桥.

  甘于奉献,当弱困家庭的爱心使者

  由于工作性质,她经常深入农户家中,时间长了,她发现本村有残疾儿童、留守儿童、单亲孩子10几名,生活靠年迈的奶奶爷爷艰难维持,庭生活十分困难。她发动爱心人士募捐资金1200元,登记儿童的身高体重后利用周六周天购置羽绒服,当新衣服穿在儿童的身上时,她轻轻地松了口气,在这个寒冷的冬天孩子是暖暖的。

  在走访巷道5队村民的过程中,发现马平家生活非常困难。马平,是一位低保户,今年18岁,出生在一个多残家庭里,父亲肢体残疾并患有脑血栓于2012年去世,母亲智力残疾,丧失言语能力,哥哥是个聋哑人,自己本身也残疾,一直在轮椅上度过了18年的生活,去年政府出资免费为她做双下肢矫形手术。由于术后伤口护理不当,右脚出现了化脓情况,她与村书记立即送马平前往宁夏附属医院吴忠分院进行救治,主动与乡民政所、利通区民政局沟通,为其申请民政救助资金3000元,组织社会爱心人士捐款10150元。目前,马平已住院22天,伤口正在恢复中。这件事让她感受到服务群众不一定是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要办好一件件群众关心关注的实事好事,她们要让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帮助,让帮助别人的人得到鼓励,从而带动更多人去帮助别人。

  大胆探索  为支部发展尽绵薄之力

  “火车跑的快全靠头来带”,作为巷道村支部班子的一名成员,而且学历最高,无形中增加了一份责任感和使命感,如何增强支部的凝聚力,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等问题常常成为她思考的问题。她思考最多的就是如何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解决村级无钱办事的问题。结合巷道村自身实际,她与支部书记多次磋商,大胆探索,集思广益,开展支部+合作社+党员+群众的创业模式,流转土地334.66亩,种植速生白蜡、旱柳690900株,自己与群众一道参加栽植、除草等劳动环节。她有一名女大学生村官成了当地群众眼中的“女汉子”。通过项目化管理,预计三年后每一株苗木盈利10元,可为村集体增收130余万,为参与群众增收7万元,切实解决村集体经济收入薄弱、农民增收困难问题,夯实了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经济基础。同时她在提升村级服务上下大功夫,整合村级各功能室建立了一站式便民服务大厅,建立完善了各项制度,拓宽服务平台。巷道村支部成为乡党建工作的排头兵,被确立为“吴忠市服务型党组织试点”村支部。

  农村是一片沃土,需要大学生村官在在新农村建设的广阔天地里干事创业、大显身手;在服务群众中增长本领、磨练意志;让青春在进取中不虚掷,让青春在实干中不褪色。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