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借8万到收入800万 四川大学生村官领百姓致富
2013-07-04 10:13:00  来源:四川在线  作者:刘鑫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付伟(左2)与当地茶农查看茶叶加工情况

  “既然是在省级贫困村当村官,我就应该发挥自己的活力,让老百姓脱贫致富。”7月1日,在雅安市名山区前进乡尖峰村三组,大学生村官付伟告诉记者。对于自己提到的 “活力”,他的理解是:活,是一种热爱生活,敢于挑战困境的勇气;力,是一种努力、实干、奋进的力量。“这些都是我们大学生村官应该具备的能力,也是我们驻村谋发展应当承担的责任。”

  就业

  乐观面对艰苦环境

  2011年6月,毕业于西南科技大学的付伟,并没有选择回到家乡成都市新津县花源镇长乐村,而是参加了全省的大学生村官考试,并以优异成绩考取雅安市名山区前进乡村官一职。

  刚到尖峰村时,面对这个地处山区的 “省级贫困村”,付伟没有说苦道难,反倒是新婚不久便要和老婆分居名山、新津两地,让他觉得有点愧疚。话虽如此,生在农村的付伟,并未抱怨,坚持用自己的双脚“丈量”尖峰村。不管是省级贫困村调查,还是年终慰问困难户等工作,他都随叫随到。由于经常跋山涉水,“旅游鞋都磨破了好几双,不过我觉得这里有山有水,气候宜人,工作就权当是‘旅游’了。”天性乐观的付伟笑着说。

  同时,一边努力工作,一边付伟还对自己提出更高要求,“参加工作了才发现,自己在学校学的知识太少,贫困村要如何发展?采用什么方式发展?这些都是问题!所以必须继续学习。”于是,2012年6月他考入中国农业大学,成为一名在职研究生。

  创业

  一时顿悟找准方向

  学习、工作两不误的付伟,此前并未想过创业,而是一门心思地埋头走村调研,找方向寻项目。对于为何选择自己创业,他给记者讲了个小故事。2012年8月的一个下午,太阳炙烤着尖峰村,付伟发现当地一位60多岁的老人,背着一筐茶叶鲜叶,弓着身子缓慢地向乡政府方向走去,准备卖茶换钱。

  “事后我才知道,那一筐茶叶,居然有80多斤。一旦错过下午5点的市场,老人一天都白忙活了。我突然发觉,还找啥子项目!尖峰村人世世代代都在种茶卖茶,就差一个茶叶加工厂,就近收购、加工茶叶,我咋不能建一个。”提及那一幕,付伟依旧难忘。

  紧接着,利用尖峰村通村公路项目完工的“东风”,2012年11月,付伟拿着东拼西凑的8万元,找到村支书。说明想法后,两人一拍即合,找了一块400平方米的闲置土地,买来机器,用铁架、防雨布搭成了简易厂房。

  不过,由于尖峰村地处山区,电力负荷不足,水源供给不够,茶厂几度停停走走。眼看已临近2013年春茶上市时节,机器依旧未能全运转。就在他心灰意冷之时,农网改造让他又看到了希望。2013年1月,工厂电力负荷终于达标,3台茶叶加工机全部开工…… “总算是赶上了春茶交易,今年3、4、5这三个月,尖峰村的高山茶干叶卖到了330元/斤,不仅收回了成本,还赚了几十万元。”付伟高兴地说。

  致富

  村民愿意跟着他干

  如今,付伟的茶厂已初具规模,400平方米的标准厂房修建完毕,机器设备共计30余件,还聘请了8位专业制茶师傅和两位管理人员,以及20多名当地村民进厂打工。到今年年底,茶厂产值能达到800万元。目前正是夏茶交易期间,茶厂每天产量达到5000斤干茶,收购当地茶农鲜叶10000斤以上。

  谈到未来的规划,付伟说:“接下来,我准备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的农业专合模式,把整个尖峰村2190亩茶园都纳入到茶厂收购范围内,让全村286户人都能通过种茶致富。目前我已经注册了尖峰村高山茶品牌,又投入了100万元搞发展……预计到2015年,能实现农业专合模式,村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7000元以上。”

  “付伟,是个实干的年轻人,我相信他,跟着他干,我愿意!”当地一位茶农告诉记者。

  ■记者手记

  大学生下乡任职,带着满腔激情、一肚子理论知识走进基层,对农村的发展、农业观念转变,以及农业技术的进步都有极大的推进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记者更愿意看到他们创业,更希望他们成为“创业者”,扎根基层,带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