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巴中村官用稚嫩的肩膀扛起强村富民重担
2014-11-07 07:38:00  来源:大学生村官报  作者:聂伟 刘羽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走进位于大巴山腹地的四川省巴中市,就被这里的红色文化所感染。

  在通江县王坪村的一个农家院子里,被誉为“村里活历史”的高海溯老人对那段峥嵘岁月娓娓道来:“当时,巴中只有100万人口,却有12万巴中子弟参加红军,4万子弟牺牲……”

  “要得到群众拥护么?那么,就得和群众在一起,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地去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巴中市709名在岗大学生村官中,多数是本地人,从小听着“鱼水情深”故事长大的他们,对毛泽东同志的这段名言有了更深切的感悟,对服务群众多了一份自觉与担当。

  “村干部,就是给村民办事的人”,成为巴中村官共同的价值取向。

  哭过鼻子,但不撂挑子

  在南江县,记者见到了27岁的女村官张晓瑛,她到北极乡已有7个年头了。2008年9月24日,张晓瑛到北极乡范家山村报到,看到恶劣的工作生活条件后,曾当场哭过鼻子。但哭过之后,她把眼泪抹干,决定“干出个样子来”。在得知村民祖祖辈辈渴望解决饮水难题后,张晓瑛爬山穿沟、上坡下坎、测数据、写报告、跑部门,几经波折,争取到102万元人畜饮水项目资金,最终让68户、289人喝上了干净水。“过程很不容易。但只要是群众所需所盼的,我干得再苦再累,都值!”去年6月,乡党委调张晓瑛到条件更差的梭椤坪村当村书记。换了一般人,也许就撂挑子不干了,可她却干得有滋有味:新建水池3口、带动村民养殖黄羊200余只、鸡5000多只,栽植经济苗木20多万株……“我是‘嫁’给这里了!”

  像张晓瑛这样的村官,在巴中还有很多。“在村里,干部就是给村民办事的人。”通江县三溪乡爱国村主任助理史敏说,在玉米覆膜季节,她整天扛着农膜筒子,穿梭在田野上。为了整治环境,她每天一早带头扫村道。在三合乡当村官的鲜心惠,就像她的名字一样,很阳光,说话时总是一脸笑容。她瞄准群众最需要的事发力,为留守儿童补课,教农村妇女跳舞,乡亲们赞扬的话让她很开心:“我们最需要的是你这样肯做事、解难事的干部。”

  一件件实事办在乡亲们的心坎上,使得这些原本青涩的年轻人,在基层找到了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好坐标。

  建设园区,半年瘦了10斤

  巴中,是我国贫困人口最集中的连片贫困地区之一。因此,让群众过上好日子成为许多大学生村官的第一选择。他们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

  走进南江县流坝乡小家禽生态养殖合作社,只见一片片茂密的山林中,一群群放养的土鸡在欢快地觅食,几张长条凳松散地围成一圈,流坝乡甘溪社区书记陈剑正在给10多位村民露天授课。“陈书记的合作社,可是我们这儿的摇钱树,很厉害的!”一位从外乡镇慕名赶来培训的农民说。“我的创业过程远没有他们说的那么风光!”陈剑坦言,他是2010年11月开始创业的,起初没技术、没经验,产出的绿壳蛋质量不达标,经销商提出终止合作,并威胁要跟他打官司,银行也不再贷款给他。所幸,乡领导出面帮他申请了财政担保贷款20万元,解了他的燃眉之急。随后,二次创业的陈剑,在项目选址、品种选择、饲养管理上狠下功夫,还牵头组建了合作社,与多家大企业达成了收购意向。目前,合作社带动周边3个村的103户农户发展养殖,兴建了5个养殖基地,年销售240多万元,村官创业项目成了当地有名的富民产业。

  截至目前,巴中245名大学生村官领办、创办经济实体212个,每年实现利润1800余万元,解决就业岗位1356个。

  除了因地制宜带领群众奔富路外,不少村官还为当地产业转型升级忘我拼搏。平昌县,是一个经济薄弱的老区县,可这里竟然有一个川东北一流的工业园区——星光工业园。“4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地……”大学生村官、工业园区梅垭村副书记王俊钦介绍说,2011年10月,他参加了园区的拆迁、建设工作,连续半年吃住在工地上,感冒发烧就在工棚里输液,鞋子磨破了好几双,体重减了10多斤。为了抢通园区道路,王俊钦曾带领施工队没日没夜用手摆片石,双手磨出了血泡,用钥匙尖戳破血泡后再干,3天抢通了2.3公里水泥路,为多家企业顺利投产赢得了时间,“预计5年内,入园企业将达25家、为平昌老百姓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

  粪水倒灌,只身跳进排水沟

  说起这些年轻村官们的好,巴中乡亲们的记忆深处定格了洪涝灾害袭来时的一幕幕场景。

  2011年9月18日,平昌县白衣镇遭遇百年罕见的洪涝灾害。得知蒙溪村二组村民生命安全遭遇严重威胁,圈井村副主任苟于涛不顾个人安危,主动请命赶到现场,组织群众转移。谁知,转移群众刚至安全地不久,洪水就将二组的房子彻底淹没了。村民李泽万感激地说:“全亏了小苟,救了我们的命!”

  2013年9月16日的那场特大汛情,让通江县草池乡活水沟村养殖户任国理家的猪场大量进水,闻讯赶到的村书记任自通顶住粪水倒灌的恶臭,只身跳进排水沟,徒手清理夹杂着玻璃渣、铁钉的泥石,疏通了排水沟,保住了任家的猪场。随后,他又和其他21名大学生村官、党员组成抗洪支援队,冒着生命危险涉水奔赴灾情最严重的陈河乡,用几把铲子、锄头、弯刀,硬是平整好了被洪水冲毁的近20多米的塌方路段,移走了14棵横倒在公路上的树木,确保了救灾道路的畅通。

  在灾难现场,大学生村官们铸就了一道亮丽的青春风景。正如通江县董溪乡土墙坪村村官王斌在日记里摘录的一句话:“当村官,贪生怕死莫入斯门,升官发财请走别路”。

  朱德总司令的后代刘青芸说过:“巴中,一个让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的地方:这里有英雄的人民,这里更有代代相传的红军精神。是这里教会了我坚毅、质朴、勤劳、勇敢。”是啊,一批又一批的大学生村官,在巴中这片精神的沃土上,将红色的基因融进血脉里,谱写着属于这个时代、属于这个群体的青春之歌。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