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惠艳(中)在藏南农村社区走访拆迁户。
薛惠艳带队办理的拆迁区域。
从大学生村官薛惠艳现在借调工作的特色小镇建设指挥部,开车大概走1个多小时,穿越两侧都是农田的柏油路,翻越一座水泥桥,村间小土路上行驶一段,就到了她曾工作的青岛西海岸新区藏南镇曾家官庄。一下车,眼尖的薛惠艳在路口看到了几个熟悉的身影,立马“叔”“婶”亲热地喊了起来,一口浓重的地方腔,唤出了一张张笑脸。
“几个月不见,变洋气啦!”“不在村里待着,也把俺们给忘啦!”“对啊,不见面都不亲啦! ”村里人亲亲热热地拉着薛惠艳的手,问长问短就要往家里带,被薛惠艳叫“叔”和“姨”的李文太和薛绍花,虽然脸上满是笑意,嘴上还不依不饶,薛绍花埋怨薛惠艳老不来看自己,李文太也嚷着薛惠艳把这群“娘家人”都忘了。2009年,作为山东青岛市首批选聘到村任职工作的高校毕业生,80后女大学生薛惠艳考到了曾家庄村,成了一名大学生村官,几年时间过去了,现在她每次回村,村里人待她亲热得如同回娘家的女儿。
缘起:骑着摩托车 村里上任当村官“我是2007年大学毕业的,原来学的是师范类英语专业,毕业后在家里办托管班,工作也挺轻松的。”在黄岛区薛家岛土生土长的薛惠艳,先是自己干了两年托管班,2009年,当时27岁的她接到了来自市人才市场的电话。 “当时我的人事档案放在人才市场,工作人员就通过上面信息找到了我,告诉我有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机会,鼓励我可以考考试试。”薛惠艳说,那是全市首批公开选聘大学生村官,条件相对苛刻,门槛也高,她觉得既然组织部给了这个机会,自己也应该去试试。
“考上之后,我们这批村官按照名次选择自己任职的区市,当时我们区一共是18个人,我就选择了藏南镇曾家官村。 ”每天去村里上班并不容易,当时村里还没有通公交,每天早上,薛惠艳要先从家里做公交车去青西新区长途汽车站,然后再乘坐从青岛到日照的长途车,折腾1个多小时到村里。 “我们村里分为三片,每片之间隔了三四里路,你看看山后面那一块也是我们村的,后来为了方便上班,我就花了4000多元买了一辆摩托车。”薛惠艳现在还记得,冬天山头的风特别大,她每天就骑着那辆大洋摩托,从家里奔波到村里,再在各家各户间穿梭。“这些山路我都走遍了,春天路边的花都开了,骑着摩托车在路上走一走,特别舒服特别美。”看着现在打扮靓丽的薛惠艳,记者很难想象她骑着大块头摩托车在山间穿梭的情形,但回忆起当时的日子,薛惠艳一直说的就是风景特别美,村民特别好。
经历:台风夜防汛 整夜不敢合眼睛来到曾家官庄的第一年,薛惠艳跟着村书记做书记助理,村里所有与电脑相关的报表等工作,都落在了这名大学生的身上。“你看我们现在的办公室好多了,多敞亮,我刚来时可不是这样,屋里地面都没铺,院子里都是土,早上我来到办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先把炉子生起来。 ”虽然小时候家里生过炉子,但对刚入村的薛惠艳来说,一开始生炉子还真是不太会,进村半个月,组织部来做大学生村官回访,得知薛惠艳是师范毕业,领导鼓励薛惠艳可以在村里辅导孩子。
“别的干不了,干这个我擅长啊。 ”之后在村里的小教室里,薛惠艳周末开始给孩子们上课,辅导功课、做做游戏、看看电影,“人多时二三十个孩子,教室里都坐不下,除了我们村的,别村孩子也过来。 ”节假日不休息带孩子,薛惠艳感觉到了村民对自己的接纳和喜爱。除了配合村里干各种工作、周末帮着带辅导班外,每到了重大节点,薛惠艳他们都要顶上。 “每年夏天防汛,台风来时我们都整夜不敢睡觉,大家熬夜吃泡面。 ”村里有些石头老房子,多年失修特别怕涝,每年雨季到来之前,薛惠艳都要和村干部把全村的危房摸底排查一次,遇到特别危险的,还要动员村民搬出来。 “有些老人觉得应该没什么事,根本不愿意往外搬,嫌折腾,我们就得一直做工作。 ”
辛苦:每天爬山头 美女变成“糙妹子”在曾家官庄村办公室正对面,山头上建设的就是藏马山滑雪场,滑雪场一侧是大片大片的蓝莓大棚。“原来蓝莓大棚那个位置,也是和这边一样的住家户,你看现在这些还留着的住家户门上,还画着号,那就是当时我们土地流转清查时一家家动员做的记号。 ”薛惠艳介绍,在村里待了一年,她就被借调到镇上旅游办公室工作,除了曾家官庄外,还要包其他几个村,每天的任务就是上山下山,负责各村拆迁和土地流转工作。
“你看我现在穿这样,过去在村里可不能这么穿,天天就是运动服运动鞋,有时爬山爬一天,运动鞋几个月就穿烂了。”大冬天山头上风呼呼的,夏天日照强烈,作为藏马镇临时工作组唯一一名女村官,薛惠艳说自己完全是当男人用。指着山脚下一个个废弃的旧房子,薛惠艳告诉记者,那都曾经是他们的办公室,中午没空回村里吃饭,就花钱雇个村民在家里做大锅菜,然后再由同事下山带上来。薛惠艳笑着说,那几年自己黝黑黝黑的,一身运动装浑身灰扑扑的,皮鞋连穿的机会都没有,俨然一副“村姑”打扮,跟家人出门都要被嫌弃。 “前两天我妈逛街还说,你也就这会儿的衣服看着还行,之前都太土了。 ”
收获:哪需要去哪 见证了乡村巨变“村里防汛、人口普查、土地流转、住房拆迁、万亩林场建设……这些我都参与过,镇上有啥事,就派我去干啥。”无论是建了滑雪场的藏马山,还是生意火爆的蓝莓基地,已经建立起来的镇上新居,薛惠艳都可以一脸骄傲地清楚说出整个建设史,镇上的各条小路,薛惠艳更是说得头头是道。
“你看那是养貂厂,再往上走就是开城路,那边走就去我们邻村了,哎呀,这些路我太熟了,闭着眼睛都能走。”借调到特色小镇建设指挥部后,薛惠艳多在室内工作,肤色比过去白了,打扮也考究多了,但一回到村里,立刻又变成了原来村民熟悉的“村姑”,拉着大叔大婶的手,操着方言问东问西。 “大家都觉得村里工作辛苦,但其实村里人特别淳朴特别好,一年四季我们村里都有好景色,怎么看都看不完。 ”别人觉得辛苦,但对乐在其中的薛惠艳来说,却成了最大的享受,在她眼中,自己的所有付出,都能为这曲田园牧歌再加点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