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襄汾县大学生村官王龙宇培植富民产业
2015-05-04 14:03:00  来源:大学生村官报  作者:沈宗珍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在山西省襄汾县古城镇南侯村的土鸡养殖厂里,大学生村官王龙宇正帮着养殖户高大爷捡拾鸡蛋。前两天刚下过雨,王龙宇的鞋上沾满了泥。“这些鸡一大早就从鸡舍放到树林里,我们就赶紧到鸡舍里捡鸡蛋,下午就要到树林里捡了。”说话的功夫,王龙宇已经捡了十几颗鸡蛋。

  从2012年开始,王龙宇陆续帮助南侯村的高天喜、高步云等6户村民发展土鸡养殖,并于2013年成立了“襄汾县桃花洞专业养殖合作社”。目前,合作社已渐入正轨,养殖户平均每年增收近5000元。

  三箱鸡苗,开启创业之旅

  说起王龙宇带领村民致富,不得不提三个纸箱子。

  高天喜是古城镇南侯村的普通农民,60多岁,腿受过伤,行走要拄双拐,两个儿子常年在外地打工。他和老伴住在山脚下的小房子里,看护外甥的200多亩枣树和花椒树。等卖了枣子,外甥给他些零花钱,年收入不足2000元。

  2012年清明刚过,高天喜老人像往常一样在树林里转悠,老远听见王龙宇叫自己。回家一看,王龙宇正小心翼翼地从车上搬下三个大纸箱,打开一看,里面全是小鸡苗。

  “大爷,我把鸡苗都给你买来了,你试着养养,赔了钱算我的!”王龙宇边说边把箱子往屋里搬。

  “你这孩子真倔,我不是说怕养不活,要先想想吗?你怎么直接送来了,我又没经验,万一赔了,你花这么多钱……”高天喜担忧地说。

  “没事,只要咱逢年过节有鸡肉吃就够了。”王龙宇笑道。两天下来,他又帮高天喜购置了铁丝网、灯泡等养殖设施,搭好了鸡窝,王龙宇开始了试养土鸡之路。

  到了腊月,大的公鸡长到5斤。“这些鸡是放养的,吃山上的草、虫,花椒叶、落下的枣子,抵抗力强,瘦肉多,成活率也高。”高大爷当年卖了100多只公鸡,每只市场价60多元,一共卖了6000多元。2013年春节一过,母鸡开始陆续产蛋,鸡蛋一上市就被周边企业抢购一空。随着知名度的提升,其它乡镇、县城的客商慕名前来订购,鸡蛋供不应求。王龙宇的朋友想托他买些鸡蛋,高大爷回答:“不行,没有,人家都交了钱排队呢,只好等到十天以后了。”

  看到高大爷第一年养鸡就赚了钱,村里咨询的人多了起来。王龙宇和高大爷合计,只要是村里人买种鸡,一只鸡只收30元成本价,鼓励大家利用村里山林繁茂的优势开展林下养殖。

  2013年5月,南侯村养鸡规模达到3000多只,养鸡户平均每年增收5000元。为形成品牌,开拓市场,王龙宇组织几个养殖户成立了“襄汾县桃花洞专业合作社”,养鸡事业渐入佳境。

  经历挫折,成为养鸡行家

  散养鸡并不总是一帆风顺。

  初养鸡时,高大爷发现有的鸡出现了鸡冠溃烂现象,特别着急。王龙宇用手机拍下照片,带到乡镇咨询畜牧站杨站长。原来,这是鸡染上了一种皮肤病。杨站长开了些药,让高大爷拌到鸡食里,没几天鸡冠溃烂好了。他们又按照老杨的要求,对引起皮肤病的原因多加注意,这种病再也没有发生过。

  养鸡还有窍门。小鸡苗喂麸皮,喂食时就吹口哨,慢慢形成条件反射,一吹口哨鸡就往食盆边凑。王龙宇把从电视上学到的吹哨技巧教给高大爷。经过20多天的训练,鸡就可以散养到林子里了。每天晚餐过后,高大爷一吹口哨,四面八方的鸡争先恐后地回窝,“小鸡白天在外面吃不饱,晚上要喂一顿麸皮拌玉米,算是加餐。”高大爷介绍。

  公鸡长大后,麻烦事来了。大公鸡见红色就想啄,公鸡互相啄鸡冠,啄得浑身掉毛。王龙宇通过电视、网络查找原因,了解到原来这是“啄红现象”。按照网上教的方法,他和高大爷把红布条挂在树下,公鸡就去啄红布条,再不相互打架了。

  2013年7月30日,襄汾县突然下了场大暴雨,两个多月大的小鸡来不及回窝,一半死在了林子里。老高和王龙宇一只一只捡回小鸡尸体,挖了个大坑深埋。高大爷几天回不过神来。“养得有感情了,一吹哨活蹦乱跳都回来了,现在却回不来了。”王龙宇也很难过,又买回来500只鸡苗。

  经历一次挫折,积累一点经验,王龙宇已经算是养殖土鸡的行家了。目前,土鸡养殖上了规模,他的主要任务是抓好质量,确保数量。王龙宇没事就到村里转转,开展技术指导。他对土鸡养殖的定位是“小规模,大发展”,逐渐让周围几个村子的农户都养鸡,都致富。

  苗木基地,拓展主导产业

  土鸡养殖利用了村里的山坡林地,但是村里还有大量的农地,由于自然条件差,光靠种植粮食作物经济效益非常低。王龙宇又琢磨怎么才能把现有的耕地资源利用起来。为找到好项目,他重点走访了村里的致富能手和在外经商人员。

  通过几个月走访,王龙宇结识了在外经商的高老板,通过交流找到闲散土地的开发项目:苗木种植。村里的几百亩土地是不是可以发展苗木基地呢?王龙宇心里打起了“小算盘”。他与村委会成员沟通后,多次上门恳请高老板回村投资,并主动做起了土地流转工作。高老板终于被王龙宇和南侯村委会的真诚和坚持打动,愿意出资。为免除高老板后顾之忧,王龙宇和村“两委”干部协调村民的土地,挨家挨户做工作,如期协调150亩地用于一期苗木基地建设,并选择法国梧桐作为主要培育树种。

  在高老板投资苗木基地的基础上,今年王龙宇组织成立了襄汾县致富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种植法国梧桐300余亩,大小树苗40余万株,带动村民种植户20户,预计人均增收4000余元。农村的留守妇女很多都到苗木基地锄草、打药、修剪等,增加了一份收入。

  谈起未来,王龙宇的劲头更足。他说,下一步计划以合作社为基础,在沿山村庄扩大土地流转,争取到1000亩。谈起自己,他说,6年的时间已经彻彻底底地把他变成了一个南侯人,他甚至比很多出生在这里的年轻人更熟悉这块土地,“能在这里展现自己的价值,真的是一件很美的事。”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