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文山村官:带头办实事 真情暖人心
2015-02-10 14:34:00  来源:文山日报  作者:骆丽 李正兴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在文山州广阔的农村,活跃着一群朝气蓬勃的大学生村官,他们用知识与激情,在壮乡苗岭书写着一曲曲爱民、奉献的青春之歌。

  带头服务群众

  “我是新疆人,要了解乡亲们的想法,更好地为他们服务,就必须要做到嘴勤、手勤、腿勤。”西畴县兴街镇清河村村委会主任助理、大学生村官杨国永这样说道。

  2013年,杨国永刚到村里时,为尽快了解村情民意,经常向村支书请教,并跟着一起到田间地头、村民家中了解情况。他有一个宝贝记事本,上面密密麻麻的记录着要为哪个村民补办结婚证、为谁补办砍伐证等事项,然后一项一项的落实,用实际行动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清河村委会党支部书记何开通说:“小杨在工作上吃得苦,不怕累。现在应用网络办公,我们又不懂,所以上报表册资料等,都是他在电脑上直接做好了传到乡上。”

  清河村于2013年启动“农民党员上网工程”后,为实现清河村与外部资源的交流共享,提升清河村的关注度和知名度,杨国永在充分听取当地群众意见基础上,萌生了建立清河村网站的念头。“我是学信息与计算机科学专业的,便结合专业特长,建立了西畴县首个村级‘农民网’(www.ynxcqh.net),方便群众学习。”杨国永谈起建立网站的初衷。

  网站共开设了清河概况、村务公开、村务动态、基层党建、农业信息、政策法规、特色产业、交流互动、民族文化、文件下载等10个栏目。网站紧扣农村热点、抓住服务重点、打造特色亮点,村民足不出户就可以在网上了解村中事务,监督村干部日常工作,使村务管理日趋公开化、民主化、科学化。网站的建立,为当地群众学习互联网、了解互联网、运用互联网搭建了学习和交流平台。

  带头改善民生

  “徐仕兵自从来到我们村里,不仅能和大家打成一片,不嫌脏、不怕累,还为村里申请到修路资金,做了不少实事,我们都很感谢他。”广南县黑支果乡木浪村村民何清邦动情地告诉记者。

  毕业于德宏师专的徐仕兵,2009年选聘为广南县黑支果乡大学生村官后,与当地群众一起克服各种困难,争取各方支持,于当年筹资3.56万元,修通了枯毛村小组3公里长的入村道路。“以前我们卖一头猪费力呀,200多斤重的猪要7、8个人才能抬到木浪村去卖,现在路修通了,方便多了。”枯毛村小组村民徐登怀说。

  据悉,木浪行政村现已有24个村小组通路,有3个村小组正在施工。徐仕兵说:“今年村里又争取到以奖代补项目,1公里补助2万元,现在工程队正在施工,估计一个半月以后就能解决3个村小组群众的出行难问题。”

  5年来,徐仕兵充分发挥参谋和助手作用,积极协助村委会班子,一起争取“一事一议”、“异地搬迁”、“美丽乡村建设”、“以奖代补”等项目扶持,发动群众筹资出力,大干基础设施建设,让昔日土墙草房、稀泥烂路的山村一幢幢楼房拔地而起,一条条平坦的水泥大道伸到每家每户。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演绎着一名大学生村官的精彩,得到了基层干部群众的普遍好评。黑支果乡副乡长李向华说:“每次下村,徐仕兵都把群众反映的困难和问题记在本子上,认真的去办理。因此深得群众的信任,去年被推选为木浪村委会的主任。”

  带头创业富民

  “我家就是马关的,我经常想如何才能改变村民的生活状况,哪怕是一点点。”基于这样朴实的想法,2013年,李茂阳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走上马关县南捞乡塘房村委会大学生村官的岗位。

  塘房桔是马关县最具地方特色的柑桔品种,以皮薄、肉嫩、香味独特而被称为“桔中之王”。如今,全村的桔子已发展到3000余亩,年产量达800吨。但由于没有自己的商标,被别的以假乱真,在市场上没有竞争优势。为此,在走访种植户、深入开展市场调查的基础上,李茂阳向村“两委”递交了销售塘房桔的市场策划书,得到村领导的认同和支持。“为了保证塘房桔的质量,我们申请了商标‘源多汁’,只有包装箱上贴有‘源多汁’商标的才是我们塘房产的桔子。”李茂阳说。

  有了商标,有了包装,农民只需把桔子拿到马关县南捞乡兴农塘房桔种植专业合作社,统一包装后再往外销售。“初步打算在全州销售,同时通过微博、网点向外销。”李茂阳说,他已经在淘宝网注册了网店。“我们已经注册了商标,在保证质量和货源的情况下,准备让塘房桔走进超市。”李茂阳信心满满地说,他发起的大学生村官创业团队已经成功入驻州委、州政府建立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并注册了公司,他将创办一家集收购、加工、包装、销售文山土特产为一体的商贸公司,为地方农产品解决销售难、价格低的问题。

  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由州委组织部牵头在全州大学生村官中开展了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五个一”(走访一次农户、记一本民情日记、写一篇“三农”调研报告、联系一户困难户、办一件惠民实事)活动以来,全州大学生村官共走访农户8000余户,征求收集群众意见建议900余条,为群众办好事实事560余件,撰写“三农”调研报告200余篇。大学生村官们的群众观点有了新转变,依靠群众、尊重群众、学习群众的自觉性不断增强,打牢了群众基础,为今后更好地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