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喜洲镇村官母丹:架起“连心桥” 从说百姓话开始
2017-02-09 16:54:00  来源:大学生村官报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母丹(右)入户发放洱海保护宣传资料

 

 

  母丹,名如其人,清香淡雅,不少人常误叫她“牡丹”。母丹是云南省大理市喜洲镇的一名大学生村官,现任永幸村专职副书记。

  祖籍喜洲镇乡下,成长在大理城的母丹,2012年回到家乡白族村寨当村官,最大的困难竟然是语言障碍。每次开会,村干部们为了照顾这个初来乍到的新人,都操着蹩脚的普通话,尽量让母丹能够听明白,可一旦讲激动了,白族话便一连串从他们口中蹦出,母丹常常犯懵。

  一天,一位大叔牵着毛驴从村副书记和母丹眼前走过,母丹扭头凑近副书记就问“毛驴用白族话怎么说?”副书记愣了一下,这小姑娘怎么突然对白族话感兴趣了? “它啊,白族话叫拖罗买二!”“拖罗买二?” 母丹嘴上跟读着,眼睛瞅向副书记,只见他突然哈哈大笑起来“对,拖罗买二,发音虽蹩脚了点儿,但小姑娘还是有天份的,哈哈哈……”副书记这么爽朗地一笑,母丹顿时放松了很多。打这之后,母丹只要有机会,都会向同事们请教当地语言,比如“八(大碗)”“百(碗)”“早(茶)”的发音等等,就这样,母丹渐渐地和村里的干部群众打成了一片,大家也感受到了母丹努力,在工作中给予她更多关照。

  不久,实战的机会来了。上级选择母丹所在的村开展市级“山洪防汛”演习,母丹跟着村干部召开村民会议,协调安排村级班子成员工作,规划演习程序、步骤、路线。

  很快,正式演习的日子到来了。当天村民们非常配合地在各自家中等待警报响起,整个村庄屏息以待。随着警报响,村民们从四面八方的村落巷道中涌出,有提篮的,有赶牛、羊、鸡、鸭的,有带小孩儿的,那场面好不热闹。可问题来啦,人一多,村道交叉口就堵起来了,村干部们纷纷上前进行疏导,母丹也急了,拉着身边的同事,用刚刚学会的白族小短句,冲到人群中对着大家喊“那噻习颠儿(大家小心点)!” “夸乐颠儿(慢一点)!”……随后扶着一位老奶奶往前走。不知是感激还是要和母丹拉家常,老奶奶一路上蹦出了好多“巴拉巴拉”的白族话,母丹只好“嗯嗯啊啊”的应着,协助其他村干部将群众转移到安全撤离点。

  离开老奶奶,母丹算是松了口气,可一抬眼看见一些阿姨婶婶朝她“劈哩叭啦”说了一堆,还呵呵的笑着,她又愣住了,只知道一个劲儿傻点头。这时妇女主任走过来对她说 “她们说你挺不错的,还会说白族话,指挥的声音也大!”说完,拍了拍小丹的肩膀,并给了她一个灿烂的微笑。

  经历了这么一茬,母丹在村子里充满了愉悦,大家见到她都有了亲切感,会朝她点头微笑,会喊她去家里坐坐。老百姓们与母丹拉近了距离。

 

母丹在喜洲四方街向外国友人宣传禁毒知识

 

  “服务基层的关键在于用老百姓的语言说话。我在驻村的日子里,慢慢学会了简单的白族语言。还别说,那如歌声般清脆的小调子说起来挺好听。”母丹坦承,因为说不长句子也闹过笑话,一次组织村上妇女体检,医生根本听不懂白族话,她就以翻译的角色问人家“兹女基登(有几个孩子)”,结果旁边懂汉语的阿姨笑着说“基登(几个)”是说小动物,应该说“基尼(几位)”。

  好在母丹有信心,她在与村民交流中,不断获得锻炼的机会,也得到了群众的肯定。精准扶贫项目实施阶段,因为镇村领导的信任,她单独负责一个小组,带领挂钩单位进村入户摸底排查,用白族话为群众和结对干部架起了沟通的桥梁,使得贫困户的情况和诉求有了详细的了解。

  “在白族村寨,就要‘腌刷白儿’(说白族话)。大学生村官日常就是和群众打交道,有了语言的桥梁,大家的心就会走得更近,事儿就会办的更实!”这是母丹当村官感悟中的一段话。

 

 

  本报通讯员  崔恒  程丹玫

  本报记者  刘世领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