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鲁甸村官“连排班”抱团成队作用发挥最大化
2017-05-24 10:07:00  来源:大学生村官网  作者:郑祥玉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近年来,鲁甸大学生村官以“连排班”管理机制为依托,紧紧围绕“推动地方发展、助力脱贫攻坚、服务人民群众”这一主题,大胆探索、勇于创新,闯出了一条“政府+大学生村官+企业+公益机构”的社会治理新模式,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决胜脱贫攻坚、公益事业等地顺利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多智谋、寻发展,电子商务助力脱贫攻坚

  苦探索、思良谋,电商平台促销售。“小小花椒树,致富大产业”,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鲁甸调研时对龙头山镇青花椒的称赞。大学生村官王钢在地震阴影中痛定思痛,努力践行习总书记青花椒产业指示,苦思脱贫之路,帮助椒农群众拓宽销售渠道,把青花椒发展成为致富产业。王钢积极思索,发挥“互联网+产业”的优势,组建了鲁甸县大学生村官电商服务销售团队,通过自学如何开店、修图、制作产品、包装设计等,开办了淘宝店铺“鲁甸县大学生村官农产品直销店”,并顺利完成“鲁甸县椒香园”工商注册。直销店的开通,点击量和订单量不断激增,现已收到来自北京、江苏、陕西、河南、四川、重庆、贵阳、楚雄、昆明、大理等地的订单100余单,光明村青花椒每市斤因此而高出市价5-6元,1000余斤青花椒通过金润进出口外贸公司远销到台湾省及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

  拓渠道、创服务,便民服务激群众。为进一步拓宽农特产品销售渠道,王钢与驻村扶贫工作队形成合力,创建了家门口电子商城——“光明村电子商务服务便民店”。服务站的建立,为“电商服务农村,农特产品进城”开启了又一道窗口,累计帮助群众购物缴费210余人次、村民上网阅览人数超过1200人次、村干部和党员等在线学习达320学时,有效激活了光明村群众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为群众增收致富、全县农特产品互联网上销售奠定了更好、更远的基础。

  整资源、聚合力,农特产品销海外。作为一连连长,王钢更希望通过搭建“互联网+”销售平台,链接社会资源,把昭通各县区资源整合进去,吸引更多更强大的投资商。2016年12月,王钢带领村官团队,以“乌蒙椒香项目”参加“赢在昭通”首届昭通市创业创新大赛,从全国362名参赛中晋级32强,并结识了内蒙古鄂尔多斯企业家蔺军和创业名人“丑哥”贾青。今年4月,鄂尔多斯考察团带领数位年轻企业家先后到昭通苹果基地、渔洞水库旅游区、鲁甸光明村万亩花椒基地和巧家红糖生产基地进行农特产品实地考察,指出了要发展农特产品,就要对产品进行精细加工,提升提升品牌力量;要与农户分红,打造品牌,升级文化;要转变农村落后的“等、要、靠”思想观念,突破“小农意识”走上中国市场,突破“大山重围”迈向国际市场。下一步,鄂尔多斯考察团将组织更大规模的考察活动,切实帮助昭通解决剩余农特产品的输出,解决鄂尔多斯农特产品供应不足的现状,达到互利共赢的局面。

  聚爱心、创思路,公益事业助推社会发展

  鲁甸“8·03”地震后,大学生村官们在救灾查灾核灾中触动最大的就是在这次灾难中失去父母和因地震致残、辍学的孩子们。为帮助孩子们渡过难关、重拾信心、快乐生活,鲁甸大学生村官依托“排班”管理制度,在全县发起了为地震灾区及边远山区困难儿童圆梦的公益活动,他们一边收集情况,一边四处寻求帮助,力所能及的帮助着每一位孩子。

  多方筹集资源,力所能及做公益。鲁甸大学生村官“排班”管理机制建立以来,始终秉承关爱弱势群体是大学生村官义不容辞的责任。先后发起了通过新浪微博为地震灾区光明小学学生“募集学习用品,看望灾区儿童”、看望龙树镇敬老院留守老人和儿童、昭通大型公益徒步一起走筹款活动等活动。通过新浪微博筹集资金15530元,选购学习用品50套,为光明小学50名贫困学生送去一份温暖;争取到县红十字会支持,为龙树镇敬老院留守老人和儿童发放棉被13床、毛毯13床、微波炉2个;组建了“鲁甸县大学生村官微基金团队”,吸引80余名爱心人士长期从事爱心公益活动,聚沙成塔、聚水成涓汇聚爱心捐款1026.69元,为茨院乡脑瘤患者石志才捐款600元,为玉溪市勐海县病人捐款200元;在水磨镇铁厂社区创建了“油菜籽流动图书馆”,为孩子们送去一扇阅读之窗,搭建用知识改变农村孩子命运的平台。

  公益事业遇瓶颈,拓宽渠道搭平台。由于大学生村官自身资源有限,需要关心关爱的孩子越来越多,正当大家一筹莫展时,王钢带领的创业团队结识了内蒙古鄂尔多斯企业家蔺军和创业名人、爱心人士贾青,随即发起了“心系鲁甸地震灾区捐资助学”公益活动。通过费心尽力的筹款,现收到现金捐款2.0782万元,书包、学习用具、衣服等物资15余批价值5.8万元,鲁甸、巧家地震重灾区及边远山区10个乡镇15个村社区551名儿童受益,其中龙头山镇地震灾区儿童343名,巧家包谷垴地震灾区6名,边远山区儿童202名。受益儿童中包含孤儿、残疾儿童、留守儿童、特别贫困儿童,其中得到资助的双孤有5名,单孤有78名,残疾儿童有5名,留守儿童118名,特困儿童345名。同时,爱心人士还与龙头山镇地震灾区孤儿结成一对一帮扶27对,每月帮扶现金200至500元,直至高中或大学毕业,折合帮扶资金103.68万元。

  创新实践出思路,公益论坛引关注。为把公益事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搭建一个长期稳定地交流互助平台,鲁甸大学生村官排联合20多家公益机构举办了首届交流论坛会。本次论坛,是大学生村官长期在基层工作中探索出的一种社会治理新模式,旨在通过“政府+大学生村官+企业+公益机构”的形式,以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服务基层为纽带,搭建交流合作平台,致力于全县,乃至全市的公益事业、助力脱贫攻坚。针对大学生村官项目书写不规范、对公益机构职责职能不清楚等问题,公益机构专门请香港乐施会的老师们为大学生村官开展了一期“项目申请培训”。通过培训,9名大学生村官与公益机构已达成产业发展、社会服务和关爱弱势群体等合作意向,其中鲁甸泉心在机车村的水利管饮项目进入预算阶段、昭通市能力源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在沙坝村的水窖修建与产业规划进入实地勘察阶段,同时与复旦大学We shere达成了农村研究与农村发展合作意向,与昭通青基会确立了资助贫困学生的合作方式。交流论坛的成功举办,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即展现了鲁甸大学生村官情系灾区、心系群众,扎根基层、奉献青春的高尚情怀。同时也同与当下精准扶贫、脱贫攻坚不谋而合,达到了“1+1>2”的社会效果。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