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里面的土特产,有时多到只能喂猪。山外的城市里,绿色无公害的食品卖出了比一般商品高好几倍的价格。山里人望着堆积如山的土货一筹莫展,城里人因为时常买不到正宗绿色食品而遗憾。有货没钱,有钱无货,二者之间,牵个线搭个桥,该有多好。
陈素燕和陈惠芳,两个女大学生扎根在磐安大山里当村官。眼看快过年了,她俩奔波劳碌,盼的是村民们有一个好的收成。两位磐安高二乡的女村官,一个开网店、上朋友圈吆喝当地农产品,一个鼓励村民种植生态水稻,想方设法让农民增收。
开网店、上朋友圈里吆喝农产品
30岁的陈素燕毕业于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大学毕业回老家磐安当村官已有五年。在今年初的村两委换届选举中,她高票当选为锣铜田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大学生当上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不那么稀奇,但一个女大学生身兼二职,这在磐安,陈素燕还是第一人。
锣铜田村地处偏僻的山地,有26户69人,基础条件差。如何才能改善大伙儿的生活呢?“说起来,是金华日报的活动给了我很大启发。去年,‘大学生村官吆喝新农村’活动,我带着村里的番薯干来参加,想来试销一下。”没想到,现场非常火爆,她从磐安带来的一批番薯面和番薯干,一下子就被抢购一空。不少顾客还意犹未尽地问她:“还有没有货了?”许多人专门留下她的联系电话,迫切希望能订到更多的货。
去年7月,陈素燕成立了“高老庄家庭农场”,从农户手里以每亩200元的价格承包30亩土地种植农产品,而农户自家种的红豆、猕猴桃、柿子等也以高价收购。她还一下子向十几户农家收购近2000公斤番薯,几乎把全村富余的番薯都收来了。她让农户自己加工,并支付工资。
远在深山的土货,怎么卖出去?她想到了网络渠道以及移动社交平台。她先是上网开了一家网店,然后在微信朋友圈里发布信息。“两条腿走路”成效显著,光是番薯干,就卖出200多公斤。
陈素燕买来封口机、烘干机和真空保鲜袋等工具,番薯干包装好之后,只要顾客下了单,她就安排货车统一运送到磐安县城,然后再快递去目的地。从此,村民们再也不愁自家番薯的销路。陈素燕都跟一些村民谈好了,今年打算扩大种植规模。村民负责种,她负责上门统一收购。她还琢磨着,给番薯干注册一个商标,卖到超市里去。
“幸福计划”是让村民种植生态水稻
小柘坑村,位于高二乡一个青竹掩映的山谷里,总共才96户人家254口人。这里风景宜人,水清、安静,干净、整洁,如同世外桃源一般。
风景是美,但全村人的生活水平真的不高。“每年都有约2/3的农户外出打工,剩下年迈体弱的留在村里,万一生个病,人都无人照顾。”联系这个村的高二乡驻村干部陈惠芳,是磐安第一位大学生村官。她告诉记者,过去几年,小柘坑村全村的集体收入基本为零。“没有集体收入,村里想办点事都办不了,比如修个公共水池、装个路灯什么的,都没钱。”
陈惠芳的计划,其实就是小柘坑村的生态水稻种植。
2012年,浙江品尚道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来到高二乡,鼓励村民“慢种养”,种植生态水稻。而在以前,小柘坑村的村民们甚至不愿意种水稻,因为卖不起价钱。
62岁的村民郭森龙去年一个人就种了4亩稻,收获稻谷1210.8公斤,领到了6538元。效益不错,他就特地花2400元买了台拖拉机,打算扩大规模,同时方便耕种。
据了解,去年村里种植稻谷收入万元以上的有好几位村民,最多一位的收入达到2.36万元。陈惠芳说,自从“我的幸福计划”实施以来,村民收入提高了,积极性也上来了,越来越多的村民参与这项计划中,今年新增了8户,多种了30亩水稻。
据悉,去年高二乡共有400多户、1000余人参与“我的幸福计划”,整个项目使参与农户增收100多万元,年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