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G20峰会,看浙江杭州村官怎样当好东道主
2016-07-29 09:38:00  来源:大学生村官报  作者:策划:周 妍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七月十二日,南星街道白塔岭社区大学生村官夏衍作为网格长代表参加上城区迎接峰会五十天倒计时仪式。

 

 

白杨街道海天社区大学生村官徐晶(左)在沿街商铺进行消防安全排查。

 

 

东湖街道泉漳村大学生村官沈其明(左)对村内违建个体户下发整改通知书。

 

运河街道明智村大学生村官沈国英对辖区农户开展煤气瓶检查登记工作。  供稿供图:司文朋

  编者按 9月,G20峰会将在杭州拉开帷幕。全市大学生村官积极响应市委号召,当好东道主,在环境整治、志愿服务、教育引导等方面做出了不俗的成绩。本期编发的这组稿件,呈现了“美丽家园行动”中大学生村官的付出和奉献。

  娄李嘉:环境整治工作做到“家”

  湖滨街道东坡路社区党委书记、大学生村官娄李嘉自去年11月起,就按照G20峰会环境提升目标,全面推进社区综合整治和环境改造工程。辖区内的思鑫坊经过商铺改造、内街整治、房屋修缮,如今清水砖墙、雕花门楣重见天日,让人惊喜连连。

  思鑫坊地处湖滨商圈中心,是G20峰会的重点会务区域之一。这里原来建筑陈旧、业态杂乱,改变,如何破题?去年年底,娄李嘉坚持倒排时间,几乎每天醒着的时间都“泡”在社区里,不停与各方沟通,以致得了咽喉炎,说话都扯不开嗓门。“住在这里的226户人家,每个人利益诉求不同,一定要认真倾听。”这是娄李嘉在社区工作中琢磨出来的有效办法。承德里1弄16号宋广谟的小店成了思鑫坊民情民意的收集点,娄李嘉每天都要去那儿转转,听取居民建议。住户们最关心两个问题:环境整治是不是只是“面子”工程不关注“里子”?整治结束后,环境提升了,住户是不是就外迁无望了?

  对照村民诉求,娄李嘉和社工们把思鑫坊分成10个小单元,每人负责一个,上门与住户一一对接,排摸总户数,测量住房面积,了解家庭结构,摸清困难情况。根据摸排结果,娄李嘉做了一张标注着不同颜色的平面图,比如紫色的代表想修缮,红色的代表想外迁,这样,上门做工作就更有针对性。最后,他们仅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就做通了所有住户的工作,内街整治顺利推进。

  “我们跑得勤一些,多熟悉住户,并且认真对待每一个诉求,以心换心,难事也就不那么难了。”娄李嘉说。思鑫坊29号的言师傅,原本在楼顶搭了一个厨房间和卫生间,但因为整体环境提升的要求,必须拆除。娄李嘉主动上门与言师傅沟通,听取了言师傅的意见后与指挥部沟通,在成功拆除违建的同时,也帮助言师傅家解决了卫生间和厨房的问题。承德里二弄的崔阿姨,拆违后屋顶漏水,也是娄李嘉联系施工方,帮崔阿姨家的楼顶做了防漏的修缮工作。

  改变是相互的,体现在思鑫坊的住户中,也体现在娄李嘉的工作里。去年,整治开始前,娄李嘉曾问自己:“和叔叔伯伯,爷爷奶奶这一辈的住户们打交道,能hold住么?”今年此刻,他说的是:“住户有困难,经常不跟我们说,自己就克服了,很通情达理,很支持我们的工作,真的很感动。”

  陆媛君:带头拆除自家违建

  陆媛君,2009年10月进入大学生村官队伍,目前是径山镇求是村党委委员。作为一名85后,她表现出了年轻党员觉悟高、勇担当的本色。“戴上红袖章,为G20护航!”是她喜欢的一句口号。

  在拆违工作中,陆媛君的义举在求是村传为美谈。陆媛君的婆家有三间辅房,面积超了20平米,但由于房屋不在路边,不属于政策上必须拆除的范围。然而,陆媛君和她老公还是决定:拆!在一些村民眼里,陆媛君是犯傻了。然而,她却有着深层次的考虑:“面积超了就该拆,是党员就要做好带头示范作用。”陆媛君在基层工作7年,知道老百姓万事求的就是一个公平。“现在村里拆违工作量很大,我老公也是一名村官,我们就应该带头拆。”她和老公的想法得到了家人的支持,公婆很快答应自拆辅房。陆媛君说:“只有这样,工作才有底气。”

  另一个压在陆媛君肩头的重担是乡村旅游开发规划。求是村是国家乡村公园项目建设的重点村,说服村民“借”出自家的地让位于整体规划,陆媛君可没少费心。“村民老王的宅子正好在整体规划的绿化带上。”陆媛君介绍,让老王心甘情愿地让出这块地绝非易事,因为100多平的房子,一年租金就有十几万,现在要把房子拆了安置到别处,老王肯定不乐意。陆媛君就一天天上门去说,老王爱算眼前的账,陆媛君就给他算长远的账。“现在你的房子租给别人开店,成不了大气候。到时候乡村旅游整体规划做好了,你办民宿、开商店赚的岂是现在的十几万租金?不要被眼前的一点小利益诱惑了,王伯。”陆媛君知道,老王一直有开民宿的想法,经过20多天的耐心开导,他终于在同意拆迁承诺书上签了字,并希望将来房子造好了要按政策给他优惠,陆媛君允诺“办证跑腿都由我来”。

  姚轶:组建667人志愿者队伍

  大学生村官姚轶任职的星桥街道南星社区地处工业功能区块,外来务工人员登记在册的约有1万人,租房经济带来了安全、卫生等问题。原本不宽的道路被违建房屋侵占,好多房屋被隔成10-15平米不等的房间出租给外来务工人员,房间内电线私拉乱接,消防安全隐患突出。这无疑给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

  然而,不论工作多么艰巨,都要打好环境整治大会战这一硬仗。姚轶在基层工作多年,深谙单打独斗的效果远远不如人民群众的众志成城。于是,3月中旬,她启动了G20志愿者招募活动。社区微信公众号对此做了专门推送。“张阿姨,你人缘好,口才好,可以报名志愿者啊,我们社区最需要您这样的人!”姚轶走家串户的时候不忘积极发动辖区内的党员、外来务工人员等加入志愿者队伍。通过志愿者的自荐,加之姚轶对社区居民特长的了解,很快,一支集平安巡逻、文明劝导、城市卫生、健康服务、文体宣传等10个小分队的志愿者队伍建立起来了。“你看,我们一共有667名志愿者,其中外来务工人员有139名。”姚轶惊喜且骄傲,“没想到大家的参与热情如此之高。”

  环境整治工作的重头戏——消防安全事关千家万户,“这项工作不能搞突击战,要常态化。”姚轶创新工作方法,将每月15号的党员固定活动日和消防安全工作结合起来,“比如,4月份的党员固定活动日,社区就安排了消防安全知识讲座。”姚轶介绍说。

  在5月举行的第二轮消防安全隐患大检查期间,一出租户因拖线板老化引燃被褥发生了火灾,这可把姚轶吓得不轻,也让她再一次深刻认识到消防安全工作的重要性。火灾发生后,姚轶组织网格内7名年轻党员,协同辖区派出所,对所分管的庆子网格消防安全再次进行了大排查,整改消防安全隐患近百处。此次共走访排查112户居民,每到一家,姚轶都是以最真诚的语言,持最严谨的态度。“居民们非常支持,因为之前志愿者已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姚轶欣慰地说道。

  沈志远:几乎每天都要忙到深夜

  大学生村官沈志远所在的上城区清波街道柳翠井巷社区是典型的老旧小区,居民住房条件差,基础设施不完善。为改善小区环境和居民生活品质,近几个月,沈志远的工作基本上是进工地、访住户、跑部门,几乎每天都要忙到深夜。去年12月23日,在接到中山苑整治任务的当晚,沈志远就带领社区同事们连夜分组上门,与居民群众沟通解释。走访完最后一户居民后,又召集同事们统计居民意见,一直忙到凌晨2点多。第二天,他就把梳理汇总的“第一手资料”反馈给施工方,为施工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前不久,一户居民情绪激动地反映拆违严重影响了他家的正常生活,沈志远马上上门了解情况。原来,该居民家中有一个生病的宝宝刚出院回家,因天气炎热,家里的空调一直开着,面对施工人员要移动空调室外机的位置,孩子的父母表示强烈反对。为破解僵局,沈志远一方面登门解释,同时要求施工方将这一户的空调移机安排在最后,并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得到了该户居民的理解和支持。

  环境整治项目如期完成了,可沈志远却因此缺席了宝贝儿子的生日宴、错过了陪伴生病父亲身侧的机会。不过,令沈志远欣慰的是,中山苑小区整治项目成了上城区的标杆。

  在整治工作全面完成后,沈志远又谋划着如何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作为社区党委的带头人,沈志远带着社区的党员社工积极走访居民。在走访过程中,他发现,居民们对小区环境改善满意的同时,对文化休闲的需求比较强烈。沈志远就和街道商量,由街道出资利用社区拆除违建后留出的一块空地,建2个羽毛球场。“打羽毛球不仅对周围居民影响小,而且可以参与进来的居民比较多。”沈志远说。

  5月,羽毛球场建好并向社区居民开放,地面铺设了一层球场专用塑胶垫,中间为绿色,周围一圈红色,加上白色的划线,红绿白相间的球场给社区增加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