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8年底,云南农村贫困人口181万,贫困发生率5.38%,建档立卡贫困村3434个,贫困县还剩40个,仍是全国贫困人口和贫困县最多、贫困程度最深、脱贫难度最大的省份,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
云南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把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作为重要抓手,坚持工作向脱贫攻坚聚焦、资源向脱贫攻坚聚集、力量向脱贫攻坚聚合,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面向基层、精准发力,把党的力量汇集到脱贫攻坚最前沿,着力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推动党的建设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相互促进,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和干部人才支撑。
建强一线“指挥部”,
选派最强的干部去扶贫
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必须选最强的干部上战场,派最能打仗的人打攻坚战。近年来,云南坚持优秀干部向脱贫攻坚一线集结,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2015年以来,云南省累计选派2.2万名干部担任贫困村第一书记,派出11万名干部驻村帮扶。目前,在岗驻村工作队员达3.5万名,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村“一村一队”全覆盖。同时,将中央组织部、中央帮扶单位、教育部、上海市、广东省等选派的298名挂职干部全部派往88个贫困县挂职,从省级机关选派96名干部到88个贫困县挂任党委常委或政府副职,有力充实了贫困地区工作力量。2019年2月,云南省委又精准增派90名优秀年轻干部组成工作队,下派到怒江州、镇雄县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其中,省委组织部就选派了4名实职处级干部下村。
人派下去了,更要发挥作用。云南用好考核指挥棒,出台了《关于在脱贫攻坚第一线考察识别干部的意见(试行)》等文件,坚持干部在一线培养锻炼、在一线考察识别、在一线选拔任用,让有为者有位、吃苦者吃香。省委组织部开展了在脱贫攻坚一线考核考察干部暨县党政正职分析研判工作,不打招呼,直插基层一线,直接了解掌握干部真实情况。2016年9月以来,提拔了14名脱贫攻坚实绩突出的贫困县党政正职和55名贫困乡镇党政正职,对11名不担当、不作为、不胜任的贫困县党政正职和69名贫困乡镇党政正职进行了岗位调整;2018年,全省共提拔使用了830名在脱贫攻坚一线政治表现过硬、工作实绩突出的干部,组织调整了150名推动脱贫攻坚不力、不胜任现职的干部,树立了凭脱贫攻坚实绩说话,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激励广大干部在脱贫攻坚战场上大显身手、大展作为。
敢战愿战,还要能战善战。云南始终抓好脱贫攻坚干部的能力素质培训,2016年以来,省级举办的264期主体班次中,有182期涉及脱贫攻坚,占70%。2018年以来,全省举办脱贫攻坚工作各类培训班9483期,累计培训干部112.7万人次;举办脱贫攻坚“送教下乡”培训班23期,培训各类扶贫干部6760人。到2019年6月底前,全省扶贫一线干部将全部轮训一遍。
关心关爱,为扶贫干部解决后顾之忧。云南大力关心脱贫攻坚一线干部心理健康,及时组织干部健康体检,组织已脱贫出列的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以及省级单位派出的驻村工作队员1100余人开展疗休养。从2019年起,连续3年安排1600余万元专项资金,组织全省5200余名扶贫干部疗休养。
云南省江城县整董镇整董村干部与村民座谈。
打造攻坚“战斗堡垒”
让基层党支部充满活力
贫困面貌和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往往是伴生的。几年前,昌宁县漭水镇河尾村还戴着“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集体经济空壳村”两顶帽子。自从“两委”班子改选后,党员干部和村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成立了古树茶专业合作社、农机专业合作社,实现村集体收入十几万元,困扰村民许久的人畜饮水问题和道路硬化问题也得以解决。
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让广大农村党组织充满活力。从2016年开始,云南省委连续4年围绕“基层党建”这个课题,实施了“基层党建推进年”“基层党建提升年”“基层党建巩固年”“基层党建创新提质年”工作,以“钉钉子”的精神,一年接着一年干。各地每年排查软弱涣散党组织,综合“会诊”评估,厘清问题、列出清单,分类制定整改方案,逐条整改、逐步转化。
持续实施农村“领头雁”培养工程。云南省注重从农村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复员退伍军人、大学生村官中选拔村党组织带头人。同时,每年对村党组织书记开展分析研判,仅2018年,就调整贫困村党组织书记595名。针对村干部能力低、素质低等问题,依托云南开放大学开展村(社区)干部能力素质和学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从2018年起,力争用5年时间提升25000名左右村(社区)干部学历,省财政全额承担学员全部学费。
划出“硬杠杠”,进一步建强基层“阵地”。印发了党支部规范化建设达标创建办法,明确达标创建方法步骤。全省纳入达标创建的基层党组织17万个,2018年达标党组织6.6万个,2019年计划达标党组织7.4万个,2020年计划达标党组织2.9万个,推动党支部三年全部达标。
2018年,协调省财政投资1.5亿元,在2017年25个建设试点基础上,在边境县(市)选择30个行政村开展以“提升人居环境、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支持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村级“四位一体”项目建设工作,打造一批农村综合改革的样板和边疆党建长廊建设的标杆。
经过多年的持续推进,全省共投入建设资金64.7亿多元,累计建成25981个村民小组活动场所,基本实现所有村民小组都有可供使用的活动场所。整合资金3.16亿元,建成1701个乡镇食堂、厕所、澡堂、图书室、文体室、开水房、电视房等“七小”设施,乡镇干部职工工作和生活条件得到有效改善。
实施集体经济强村工程,推广强基惠农“股份合作”经济,集中消除了一批集体经济“空壳村”。全省5256个村实施“股份合作”经济项目,2072个贫困村甩掉“空壳村”帽子。
建成“云岭先锋”为民服务站1.6万余个,实现乡镇(街道)、村(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全覆盖,不仅实现了党务网上管理、便民服务事项线上办理,更依托综合服务平台开展农村电商进平台,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推进生产生活用品下乡、高原农特产品进城、乡村旅游推介上网。目前,综合服务平台入驻农村电商商家7529家,上架“一村一品”高原特色农产品15509个,通过线上推广、线下交易的模式,进一步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截至2018年底,综合服务平台可提供便民服务65类,累计办结便民服务事项2013万件。
培育“带头人”
建设“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绿春县大兴镇的赵菲,在镇里的党建脱贫“双推进”教育实训基地参加学习培训后,从对养殖一无所知很快发展成为当地有名的野猪驯养大户,并从一名普通群众成长为一名共产党员,2017年还被评为云南省“社会扶贫模范”。
在基层党建和扶贫开发“双推进”实践中,赵菲这样的模范越来越多。
为解决贫困地区群众缺思路、缺技术的问题,云南加强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大力实施“明白人”“带头人”培养工程,把有致富愿望、有培养潜力的农村党员群众培育成“明白人”“带头人”,把群众中的“明白人”“带头人”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组干部,在脱贫攻坚中建设一支“永远不走的扶贫工作队”。采取“万名党员进党校”等形式对广大党员开展教育培训,累计培训普通党员142万余名。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还广泛开展“双联系一共建双推进”活动,全省1.76万个机关企事业单位挂包贫困县、贫困村,59万名干部职工帮扶贫困户。
大力实施人才扶贫行动计划,为贫困地区发展提供智力支持。2019年起,云南省为迪庆州、怒江州定制人才定点服务需求计划,拟用两年左右时间,分别选派50名人才到两州所属县市驻点服务。与此同时,开展“基层人才对口培养计划”,每年从县以下教育、卫生、农业科技部门遴选300名有潜力的中青年骨干到省直部门对口研修,先后共选派5批1500人,培养一批具有带动引领作用、“留得住、不会走”的人才队伍。
降低贫困边远地区公务员录取门槛,将选调生派到脱贫攻坚一线锻炼,把大学生村官调整到贫困村任职……随着资金、人才、政策在贫困地区集聚,一个个产业在多种政策倾斜、资源汇集中成长起来,一个个贫困村在合力攻坚下陆续告别贫困面貌,党建和扶贫开发双推进带来了双促进、双丰收,推动脱贫攻坚往深里走向实里去,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推动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题图:澜沧县雪林乡雪林村实景,边境村寨红旗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