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采访,结识了不少大学生村官。时间长了,便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前不久,西部地区的一位大学生村官向记者讲述了他融入农村的情况。言语中有喜悦,但也透出些许无奈。他说,现在的他,常年穿一件皱巴巴的廉价西服和解放鞋,抽几块钱一包的香烟,甚至指甲里有泥也不去洗。在群众眼里,俨然是一个本土村干部的形象了;在工作方式上,也越来越像他的启蒙老师——60岁的老书记,对于上级来人,总是不吝展现憨厚老实的一面,写汇报材料不惜笔墨锦上添花;村民家有红白喜事,逢请必到,喝酒、打牌、抽烟样样来。老书记对他的表现十分满意,拿他当亲孙子看待,甚至放出话来,要培养他做接班人。在外人看来,他很接地气,里里外外透着农民的本色。可他的苦恼也因此而生,在一次和记者QQ聊天时,说出了积压已久的苦衷:“很多时候我都不知道我是谁,当初的热情似乎已经冷却,当初的梦想似乎变得遥远,常常觉得自己面目可憎。”
这位村官道出了自身矛盾的心理,也提出了一个有待正视的共性问题,那就是我们如何正确看待融入农村、融入农民?
诚然,了解风土人情、尊重乡风民俗是大学生村官的必修课,也是老百姓衡量大学生村官是否真正热爱农村、亲近农民的试金石。许多群众正是从村官的言谈举止中,评价他们是不是值得信赖的“自己人”。于是,多数大学生村官初到农村,总把说农家话、吃农家菜、穿农家衣,作为工作的“敲门砖”。陕西省略阳县白水江镇甘溪沟村主任助理马武阳宁,在走家串户时发出了“宁洗裤子也不擦凳子”的感悟。他说,秦巴山区的农村,很多家庭还住着上个世纪的土坯房,来到老百姓家中,个别干部习惯于掏出卫生纸擦板凳、垫屁股,生怕弄脏了自己的衣裤。岂不知这一擦一垫,擦出了干部与百姓的隔阂,垫出了干部与百姓的距离。为避免信任危机,他努力做到村民给水就喝,不管有没有水垢;给板凳就坐,不管有没有灰尘。如此这般,他很快得到了村民的认同。
然而,赢得村民认同只是开展工作的第一步。大学生村官的真正价值在于用自己的理念、知识,在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管理、文化惠民等方面注入创新元素,让古老的乡村焕发生机与活力,让老百姓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而不是一味追求浅层次的融入,更不是被同化,既要“入乡随俗”,更要“移风易俗”,通过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改变传统业态,培植新兴产业;摒弃陈旧观念,引领新的风尚;告别落后陋习,拥抱现代文明……
河南省大学生村官魏华伟,在“融入”与“引领”双股道上都迈开了坚实的步履,成为村官群里的佼佼者。这位清华大学的法学硕士,2008年刚到河南省上蔡县文楼村这个全国闻名的“艾滋病村”时,有一次和村民聊天,一个老大爷起身要给他搬凳子,魏华伟却一屁股坐到了砖头上。他还与身患艾滋病的马大娘同吃一锅饭,帮她解开思想疙瘩,群众称他是把百姓当亲人的好干部。但魏华伟并没有因此沾沾自喜,思考得最多的是如何激发群众的创业热情,带领群众刨穷根。于是,他克服重重困难,组建了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建起了饲料厂,成立了村腰鼓队,成为引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心骨”和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领路人。
获得耶鲁大学经济学和政治学双学士学位的湖南大学生村官秦玥飞,为了入乡随俗,改变了很多生活习惯,包括减少洗澡次数、印着英文字母的T恤反过来穿等。但同时,他也不忘初心。为了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他发挥自己的优势,四处奔走筹集资金,硬化道路、安装路灯、改扩建敬老院等。有趣的是,每次出差,他都会换上体面的西服、拎着公文包,甚至理个新潮的发型出现在投资人面前,一回到村里,他便脱掉西服,重新穿上解放鞋下田。两种不同状态的自如切换,既赢得了村民的信任,更给村民带来了实惠,给村庄带来了变化。
大学生村官只有做到入乡随俗,才能真正体味群众的喜怒哀乐,激发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但如果落入俗套,一味迎合,就会弱化创新思变的责任担当,也难以取得不俗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