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村民在线交流,是否接地气
2016-02-19 09:06:00  来源:大学生村官报  作者:姜嘉琪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前不久,一位大学生村官在给本报的来稿中提到,他所任职的村有一位村民,打拼多年屡遭挫折,心情很是郁闷,于是便通过网络聊天工具,向他吐露困惑,希望得到必要的帮助。于是,这位研究生毕业的大学生村官,便网来网去,在网上给村民回复了长达上千字的内容,重点讲了《士兵突击》中许三多坚定信念、永不放弃的故事。然而,那位村民却再无回音,这位村官感到纳闷。

  这位村官与村民在线交流的做法,引发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那就是村官与村民朝夕相处,抬头不见低头见,双方之间以在线交流的形式是否接地气?能否收到预期的效果?虽然结论见仁见智,但却可以说道说道。

  诚然,在这个网络发达的时代,年轻人往往习惯于网上交流,既方便又快捷。问题是,对于“三留守”人员居多的农村,这种时尚新颖的沟通方式,有时会遭遇水土不服的尴尬。很多情况下,村干部与村民的交流,不单是为了传递信息,还包括思想的碰撞和情感的共鸣。透过交流者的语气音调、一颦一笑,对方会感知你的内心世界、喜怒哀乐。键对键往往代替不了面对面,不主动走到群众家中嘘寒问暖,是无法搭准情感脉搏的。要想群众对你讲真话、道实情,就得多跑动、多交心。

  由大学生村官成长为河南省泌阳县县长的魏华伟,就是一名懂民心、赢得口碑的基层干部,他原来任职的河南省上蔡县文楼村是个有名的“艾滋病村”,全村十分之一的人都是艾滋病毒携带者,一般人听到都会敬而远之。可魏华伟入村仅2个月,就把全村700多个农户一家不落地走访了一遍。文楼村6组的马大娘身患艾滋病,连亲戚朋友都跟她划清了界限,马大娘几次想到了自杀。魏华伟得知后,一次次登门拜访,跟老人同吃一锅饭、同坐一个桌,拉着她的手跟她拉家常,让孤独的马大娘感受到了温暖,见人就夸:“华伟就像我的亲生儿子一样。”

  在优秀大学生村官身上,普遍具备着亲民为民的优秀品质。出生于山东的大学生村官西宁,把江苏省靖江市生祠镇东进村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一腔热情全部投入到了村民身上。道路拓宽需要征地,村里的许姓奶奶起初坚决不同意,西宁三番五次去许奶奶家拉家常,一来二往中,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征地问题迎刃而解。

  魏华伟、西宁等优秀村官的经历告诉人们一个朴实的道理:只有走进村民的心,才能赢得村民的情。而走进村民的心,仅靠网来网去是远远不够的。村民判断干部的好坏,不但听其言,还要观其行,而且行胜于言。这也许就是本文开头那位村官未能得到村民回应的原因吧。如果当时他能主动找到受挫村民聊聊,帮助分析原因,面对面地关怀,心贴心地安慰,用真情驱散他心中的阴霾,或许就是另外一种结局。

  农村是熟人社会,情是乡土文化的核心元素,农民奉行的是“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的处世之道。因此,大学生村官在与村民打交道的过程中,要多打感情牌,别让冷冰冰的键对键,代替面对面的热心肠。这样说,不是要一味排斥在线交流,而是尽量少用,或者线上线下并用。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