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代表团参加审议。30岁的大学生村官、广东代表团洗润霞动情地说,我回到农村,是有个梦想—为村里孩子上学修条路。她建议给大学生村官更多关怀,不要让大家为了梦想回到农村又为生计离开。总书记说,要关心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生活,包括婚恋问题,给他们创造条件扎根基层、实现梦想。
梦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这句话,大约是很多对农村有着深厚感情,怀揣着青春梦想和激情干劲来到农村,最终在跑腿打杂、柴米油盐的现实面前败下阵来的大学生村官们的真实写照。随之而来的,还有大学生村官对人生和前路无尽的尴尬与迷茫:我们算什么人?是“临时工”还是“创业者”,是“未来公务员”还是“潜在失业群”?我们的出路又在哪?是仍然披着梦想那华丽的“外衣”踽踽前行,还是在现实的道路上“从善如流”?……面对这一连串的问号,回答他们的除了 “选择在你自己手里”、“梦想只有你自己坚持”之类食之无味的“心灵鸡汤”之外,是否还会有其他不一样的答案?
如何让梦想照进现实,当大学生村官洗润霞带着问题和期盼站到了习总书记的面前,总书记一番关切的话语给出了让人暖心的答案:要创造条件让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实现梦想。“创造条件”四个字向大众明确地传递着一个信息:在大学生村官实现“农村梦”的路上,不能仅仅只依靠他们自己的“单打独斗”,更需要我们党和政府的群策群力。那么,党和政府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笔者愚见,认为关键在于帮助他们找到“两感”。
一是找到存在感。过去,很多地方在招募村官的时候,都不同程度的存在“重招募、轻培养”的倾向,很多大学生村官本想着打农村有番作为,无奈到农村后却多是在跑腿打杂,从满腔热情到变成可有可无的 “便利贴式”干部。在农村工作中的存在感很低,甚至找不到存在感,也使得很多村官本有意愿留在农村工作,却无法继续在农村工作。创造存在感,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各级党委政府首先要充分认识大学生村官的知识优势、年龄优势,绝不仅仅只把他们当做是“临时工”,而是要把他们作为助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管好用好让大学生村官充分发挥能量。作为主管部门要综合科学分析研判大学生村官的专业特长、工作能力和个人品行,合理配备岗位做到“人岗相适”,让每一个村官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要针对大学生对农村工作、农民群众了解少、经验少的现状,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村官开展群众工作、业务技能的培训,要安排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一对一”帮助他们尽快进入角色。对于有干劲、有带富致富潜力的大学生村官,要尽可能地提供资金、政策和制度上的便利,帮助他们在农村实现“创业梦”,带动村民实现“致富梦”。唯有找到在农村中的 “存在感”,真正实现自我肯定、自我认可,才能真正扎根农村、实现梦想。
二是找到归属感。在现实中,大学生村官计划对于一些地方政府来说,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临时工程”,而不是回引农村人才、积蓄农村建设力量的“归巢工程”。大学生到农村当村官,无论是党委政府、村组集体还是粗呢你,都只当他们是来“到此一游”的渡客,而不是将他们视作会留在农村的“自家人”,对村官的工作、学习、生活和思想也不了解、不关心、不关注,有了问题麻烦也不会去找大学生村官。这就造成很多大学生村官对农村来说就像是“编外人员”的尴尬,总是缺少了一种“自己人”的自在,大学生村官能否找到在农村的“归属感”也同样影响着他们是否留在农村的选择。从这个层面来讲,党委政府自身首先要转变观念,不要把大学生当村官的选择看做就业路上的“不得已而为之”,而要从思想上、行动上充分肯定他们扎根农村的这一选择,像关心自己家的孩子一样无微不至地关心他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和思想,甚至就像习总书记所讲,他们的婚恋问题都是我们关心的范畴。要把他们看做村集体大家庭的一份子,向农村、向老百姓介绍好、推广好,让“对农村有着深厚感情”的大学生村官,也能感受党委政府、农民群众对他们深厚的感情,并在这种“有来有往”的情感中,真正对农村产生家一样的归属感,才会在思想上、行动上真正向农村靠拢、向农民靠拢。
梦想与现实之间当然有距离,而缩短大学生村官们的“农村梦”与现实之间的距离除了他们的勇气、决心和坚持之外,还有我们伸出的一双温暖而有力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