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熟悉农村基层、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后备人才。大学生村官怎样才能熟悉基层、了解民情呢?调查研究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基本功。正因为如此,江西、上海等地相继推出了一些措施,力促大学生村官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引导他们烙上求真务实的人生底色,为以后的成长筑牢根基。
调查研究是一门致力于求真的学问,一种见诸实践的科学,也是一项讲求方法的艺术。大学生村官刚刚踏入社会之门,能否尽快实现由“门外汉”到“行家里手”的转变,在富裕百姓、基层治理、文化惠民等方面有所建树,与调查研究的功夫密切相关。只有带着感情走进田间地头,走进百姓家中,俯首察真情,倾心听民声,才能搭准群众脉博,防止思路跑偏,杜绝好心办错事甚至办坏事的现象。
调查研究的效果好不好,取决于亲民意识强不强。也许有些村官会说,我们天天和村民打交道,低头不见抬头见,谁还会见外?殊不知,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各种新矛盾不断凸显,群众的利益诉求也日趋多元。大学生村官虽与群众肢体上“零距离”,但并不代表心理上“零距离”。如果没有情感共鸣,纵然面对面,也难以倾心交流,诉说衷肠。大学生村官只有放低身段,尊重群众,虚心拜群众为师,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在这方面,许多优秀村官为我们做了表率。他们到群众家里走访,端起凳子就坐,不管有没有灰尘;捧起茶杯就喝,不管有没有茶垢;见到困难就帮,不管难度有多大。正是这些亲民之举,才使群众将他们视为“自己人”,不谈空话,不说假话。那种为调研而调研的敷衍行为,群众一眼就会看透,自然也会搪塞了事。
调查研究的效果好不好,更取决于作风实不实。调查研究费心、费力、费时,要善于花力气、下功夫。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作风,才会收到实效。求真,就要直面实际,探究本质,坚持真理。务实,就要多提建设之言,不盲从、不附和;多提诤谏之言,不包装修饰,不裹上“糖衣”。乡村处于最基层,一些政策的效果需要基层落地检验,一些统计数据需要基层逐级上报。如果虚报假报,就会影响上层决策的科学性,贻害事业。早些年有些地方就曾闹出将老母猪肚里的猪崽、老母鸡尚未下的鸡蛋列入GDP统计的笑话。大学生村官走进农村,要通过调查赢得话语权,要以求真务实的作风找准工作的着力点。
愿所有村官都能在调查研究方面交出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