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上午,一个电话让湖南省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涔天河水库移民盘国英一家人兴奋了好一阵子——盘国英的丈夫周命红接到江华县高新区华讯电子的录用电话。以往每年春节后都启程到广东打工的周命红,不用再乘车去远方了。从大山深处搬出来的第三年,盘国英全家人在县城里实现了安居乐业的梦想。
“在家乡就业,我们生活更轻松了。”盘国英笑着说。
“新屋移居福伴春风至 祥光入户梦随盛世圆”,她家门口,贴着这样一副对联。“这是年前县里组织书法家专程来我们村免费写的对联。我家搬过来3年,他们就送了3年对联。今天我们家宴请同村的几户亲戚来家吃饭,他们都是和我们一起从老家搬到四联村的。”盘国英向记者介绍。
有着30多万瑶族人的江华瑶族自治县,总面积3248平方公里,人口51万,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盘国英家原来住在大山深处的水口镇文亮村,2016年,当地启动总投资上百亿元、总库容15.1亿立方米的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这一项目能解决江华、江永、道县、宁远4县农田灌溉和人畜饮水问题,并在湘江枯水期补水,从源头上保护湖南母亲河。但巨大的工程牵涉28431名涔天河库区群众要从大瑶山里迁出,其中有17302人是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从2013年开始,江华县委、县政府全力做好移民群众的思想工作,到了2016年年底,迁出的近3万人全部集中到6个移民安置点居住。盘国英跟村里20多户移民选择了位于县城新区的四联安置点,跟他们一起搬到四联的还有近8000名移民。
“搬到县城,150平方米的大房子政府还帮我们装修好,我们全家人都住得很舒坦。房子周围各方面基础设施比原来村里好太多了,而且对两个孩子读书就业都有好处!”盘国英说话间透出瑶族妇女特有的干练。
她告诉记者,自己一家人已经适应了县城新区的生活。儿子20岁,已经参加工作了,女儿在县城读初三。她认为,相比于瑶山的地广人稀,这里更适合下一代发展。
江华县委书记罗建华称,数万离开了故乡、没了田地山场的移民的生活,一直是县里的工作重点。他们认真研究国家、省、市各项政策,结合江华实际,出台配套措施,把上级的政策红利细化为江华发展的“软环境”。近年来,江华县高新区引进和培育规模企业73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8家。目前,已有产业工人近万人。四联附近的江华高新区有200多家企业,今年春节期间就有6000多个职位面向社会招聘。另外,县里还有针对性地引导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的小微企业进社区,方便移民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在盘国英楼下就有3家小微企业,常年有300名左右的移民在这里打工。
“我就在楼下的瑞森电子厂做事,组装耳机、电脑线,比较适合我们这些家庭妇女,月工资有3000元左右。每天早上搞完家务再去上班,还可以为女儿准备一日三餐。”盘国英说。
“我叫冯细英,跟国英一个村的,今年55岁,也在瑞森电子厂做事。年纪大了,手脚慢些,但也能拿到2000多元的月工资。我们文亮村搬到四联村的20多户人家,可能有一半人家都在小区里的几家小微企业上班,有文化的年轻人都去了高新区的工厂上班了,他们工资比我们高。”正在盘家做客的一位妇女说。
“开始搬过来时,心里还不踏实,怕生活无着落。”男主人周命红一边准备中午的饭食,一边爽朗地跟记者聊天,“政府为我们这些少数民族移民想得很周全。每个移民点都有企业把工厂开到家门口,解决大家的就业问题。愿意自主创业的,政府帮我们争取小额贴息贷款。我弟弟就在政府的帮助下开办了一个搬家公司,生意还不错。”
“在瑶山过了几十年的春节,还是有些怀念那些熟悉的山山水水,但如今心里更多是一种坦然。”盘国英认为,每个人的境遇各不相同,故乡是一辈子最珍贵的记忆,但既然选择了新生活,就要努力融入,学会向前看,“无论在哪儿,只要心里安定,就是自己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