锣鼓声声,张灯结彩。2月15日晚,中国·阳信第六届鼓子秧歌文化活动在山东阳信县商务中心广场开幕。阳信县十几支鼓子秧歌队同台竞技,现场一片欢腾喜庆的节日氛围。秧歌队员们纵情忘我地“鼓”和“舞”,把一个国家级非遗秧歌舞得酣畅淋漓,愉悦身心,祈福纳祥,感染着在场的观众。
阳信鼓子秧歌是一种互动性和可参与性很强的乡村集体娱乐。鼓子秧歌的角色包括伞、鼓、棒、花、丑五类,不同角色各有不同的扮相,表示角色的性格清晰分明,“伞豪放,鼓稳重,棒矫健,花圆润”。阳信县鼓子秧歌传承人杨增岐告诉记者,鼓子秧歌以鼓为本,“鼓”的人数最多,表演形式也最精彩;“伞”是“鼓”的引导,在队伍中起着指挥作用;“棒”“花”“丑”则是“鼓”的陪衬。这些角色的数量是以双数为基础,有着相对固定的人员配置。动作中以伞、鼓、棒的男性动作较多,花的女性动作较少。各角色在跑动中做“蹲”“跳”“转”“击”的动作,整体上呈现出一种刚健豪迈、气势澎湃的风格特点。丑角在扮相上没有特别规定,要的是变形、夸张和幽默的效果,表现出“闹”的情趣。
阳信鼓子秧歌的突出特点是重“跑”不重“扭”,所以当地叫“跑秧歌”,不叫“扭秧歌”。秧歌队员在鼓子秧歌中的跑动是按照严格的路线和顺序层次依次完成的,这些跑动的路线所形成的图案就叫“场图”,亦称跑场、跑“花儿”。场图形式多样,相传有很多场图是源自战事阵法,常用的场图有“单十字街”“双十字街”“二虎把门”“迷魂阵”“双出头”“四斗门”“八步紧”“灯笼褂”等。
记者观察发现,山东鼓子秧歌的场图是有规律可循的,即“圆”无处不在,“对称”无处不在。“跑大圆,绕驳花,文武场子一笔画”是对鼓子秧歌跑场的形象概括。鼓子秧歌的跑“圆”产生川流不息、循环往复的流动美,产生无法替代的集体向心力和凝聚感。这些“花儿”在绕“圆”中多是轴对称或中心对称图形,即使是伴奏乐队的一般配置(一个大鼓为中心,铙两个、镲钹两付、锣两面分列两旁)亦是数的平衡对称。这反映出山东鼓子秧歌以圆为美、以对称为美的文化心理。如今的跑“花儿”越来越倾向于选择简洁明了的场图。开场的场图讲究简洁有气势,瞬间抓住观众的注意力;结束的场图追求干净不拖沓,特别有收束感。
阳信鼓子秧歌2011年入选国家非遗名录。关于鼓子秧歌的起源,有“灾后庆丰收说”“包公放粮说”“刘秀屯兵联欢说”“劳动起源说”等多种说法,未知孰是。鼓子秧歌携带着丰富厚重的文化信息,值得认真研究和传承。近年来,阳信县推动鼓子秧歌进入学校体育教育,加强传承人的保护以及年龄结构合理的秧歌队伍建设,保证了阳信鼓子秧歌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