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洪江在查看新生牛犊的长势情况
2月20日,辽宁省抚顺市清原满族自治县的最低气温在零下10℃左右。
清晨6点,天还没亮,在位于该县英额门镇新民屯村的腾飞禽畜饲养专业合作社,村党支部书记周洪江和合作社的社员们准备喂牛了。“养牛要讲科学,包括何时进食、何时喂水、何时让它们到户外晒太阳,都要遵守作息时间。”谈起“养牛经”,周洪江俨然是位专家,“只有这样,牛才会增肉长膘”。
2016年以前,新民屯村还是一个集体经济薄弱村。为改变现状,周洪江与村主任李景海带头出资,成立了腾飞禽畜养殖合作社,并且承诺“盈利归村集体,亏了由个人承担”。正是这句掷地有声的承诺,赢得了党员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最终从根本上改变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新民屯村也先后获得市级文明村、市“和谐村创建优秀村”等荣誉称号。2018年,周洪江被辽宁省委组织部评为省“优秀党务工作者”。
发展产业,上什么项目?
2013年6月,周洪江被正式任命为新民屯村党支部书记。 当时的村集体年收入不足3万元,全村所有道路都是泥土路,更没有一盏路灯……面对这样的家底,周洪江明白,必须通过产业才能改变现状。可发展什么产业,成了摆在周洪江面前的第一道难题。
新民屯村山地较多,水田较少,玉米是村里的主要经济作物,占全村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二。该村村民家中大都养牛,年出栏量500多头,村民有一定的养牛经验。
“每年秋季是玉米收获的季节,对收割后余下的玉米秸杆,村民大都是一把火烧了,这样既污染环境,又易引发火灾。”周洪江觉得,玉米秸杆是很好的养牛饲料。按照一亩地100捆的秸杆量,一头牛一年要吃400捆,那么全村的玉米秸杆产量能供上百头牛一年食用。“何不变废为宝,利用秸杆资源发展养牛业呢?”
周洪江和村民代表们共同分析着养牛前景,经过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集体讨论,决定依托村里养牛户多、经验丰富的有利条件,发展黄牛繁育产业,以此为突破口,壮大集体经济,带动村民脱贫。
有了项目,启动资金从哪里来?
发展产业需要资金,可钱从哪里来?这成了摆在周洪江面前的第二道难题。村集体没有存款,要自己掏钱,不少村民便打起退堂鼓,周洪江和李景海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最终,俩人商定,各自出资10万元作为合作社的启动资金,并向村民作出承诺:“赔了算我俩的,赚了算集体的。”
周洪江和李景海带了头,党员和群众纷纷加入进来。张家堡村民组党员王勇利不仅拿出10万元积极入股,还劝说其他村民入股,“村干部带头下本钱,就是一心想带着大伙儿奔向富裕路。”最终,张家堡村民组共有5人入股。
“入股以后能不能赚钱?到底有多大赚头?”虽然有些村民入股了,但也有一些人持观望怀疑态度。“事实最有说服务力。没关系,暂时不愿意入股的不强求,等产生效益了,大家自然会跟着来。”周洪江表达了循序渐进的意愿,“养牛合作社的大门永远向村民敞开。”
2016年9月,新民屯村第一轮入股结束,全村46户村民出资160万元,腾飞禽畜养殖合作社的养殖场顺利开建,那段时间周洪江几乎天天跑工地。最终,一个占地0.86公顷、1600平方米的标准化养殖场如期竣工并投入使用,目前拥有肥育牛29头、繁育牛76头。
机遇来了,如何趁势而上?
2017年,新民屯村被确定为省级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村,省财政拨付了200万元扶持资金,以集体资本的形式入股,为合作社“强筋壮骨”,本村及周边村5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被吸收进合作社。“无论合作社盈亏,我们每年都为贫困户分红600元。”周洪江说。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2017年,村集体经营收入10万元以上。2018年,合作社又购进优良黄牛90头,年末纯收入40万元以上,村集体经济脱去了空壳的“外衣”。
2018年12月27日,在新民屯村村部,合作社第一次分红。贫困户孟凡利领到了养牛场分红的600块钱,开心极了。他告诉记者,现在,他在养殖场种菜、割草,一年可收入近6000元,加上家里还有8亩地,去年年底他们家成功脱贫了。
“合作社每年年底开一次股东大会,成立了理事会、监事会及股东微信群,每一笔开支都在微信群里公开,确保账目公开透明。”周洪江说,今年即将开始第二轮入股,目前已有10多位村民找他,主动要求入股。
在发展黄牛养殖产业的同时,新民屯村还争取到80万元的资金,新建了6个蔬菜大棚,带动60户贫困户分红。此外,组织党员干部成立了北草园中药材种植合作社,带动20多户群众发展龙胆草等中药材种植,把本村缺劳动力的贫困户的土地租过来,让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多种形式增加贫困户收入。
本报记者 李慧
本报通讯员 解志强 李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