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区三州”看脱贫产业:做起来 群众富起来
2019-04-09 09:51:00  来源:人民日报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核心阅读

  搭上特色产业发展的快车,农产品卖出了更高的价格;开到乡间村头的卫星工厂,让农牧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加强岗位培训,让劳动密集型产业更有技术含量……产业扶贫的种子,已经深深扎根在这片广阔土地上。

  近年来,南疆四地州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进展顺利,2018年贫困发生率降至10.4%。

  洗去身上的泥土,穿上工装走进工厂,农民变成产业工人;一只只鸽子、一头头驴、一颗颗红枣,几乎每家都养、都种的东西,搭着特色产业发展的快车,卖出了比以往更高的价格……南疆四地州,包括喀什地区、和田地区、阿克苏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在这里,产业的发展正带动着一大批贫困人口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2018年,南疆四地州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进展顺利,实现52.09万人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10.4%。”自治区扶贫办副主任陈雷在近日召开的新疆脱贫攻坚成效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出了家门进厂门,啥都不耽误”

  卫星工厂开到村头

  新疆喀什英吉沙县城关乡喀赞其艾日克村的一个大车间里,一片片布料在古丽尼沙·阿布都热合曼操作的缝纫机下穿梭,不一会儿,一双半成品的滑雪手套便走完一个程序,被送到负责下一道工序的工人手中。

  这是喀什中兴手套有限公司在该村开设的一家卫星工厂,环顾这个卫星工厂,成排的缝纫机映入眼帘,身着整齐工装的妇女们正认真忙着手里的活儿。

  古丽尼沙其实已经升任工厂负责人,最近有一批出口订单眼看就要交工,却还没加工完,急性子的古丽尼沙便抽空又做起了缝纫工的活儿。

  为了增加家庭收入,古丽尼沙曾外出摘过棉花,也打过工,后来父母年纪大了需要照顾,便回到家里务农,但一年挣不到多少钱。2014年,她从村干部口中得知家门口要开一家工厂,便第一时间报名当起了工人,因为勤劳肯干,还当上了负责人。“同样是家到农田的距离,收入却大不一样,一个月能挣3000到5000元。”她说,“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我好好干、做好管理,和员工们一起挣钱,肯定能过上好日子。”

  2014年,中兴手套有限公司响应国家产业援疆的号召入驻英吉沙县,总部设在县城,几十个卫星工厂建在村头,每个工厂辐射2到3个村,可吸纳100多人就业。

  虽然种地不赚钱,但因为要照顾家人,很多富余劳动力无法离家打工。如今,新疆本地和援疆省市的企业,在县城设立培训中心,把卫星工厂开到了南疆的乡间村头,统一管理标准、统一发放订单、统一配送原料、统一回收产品。卫星工厂只负责组织好工人在合同期限内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公司依据加工合同给卫星工厂拨付加工费。

  说起卫星工厂的好处,中兴手套喀赞其艾日克村工厂的几位女工你一言我一语,“旁边就有幼儿园,俩孩子都送去学校后再上班”“出了家门进厂门,啥都不耽误”……

  据介绍,截至3月23日,喀什地区正在运营的卫星工厂766家,解决就业35400人,其中贫困人口14400人。

  “我们边种庄稼边养鸽子,日子越过越有劲”

  产业项目多点开花

  就业是民生之本、财富之源。“要想脱贫快,全靠产业带;要想稳脱贫,产业要先行”,新疆集中向扶贫产业聚焦发力,一大批适合南疆四地州发展特点的蔬菜、林果、养殖、服装服饰和旅游等产业项目“多点开花”。

  和田地区策勒县的一家红枣加工企业,村民阿依努尔·迪明江正在对红枣进行挑选分级,“我们策勒县家家种红枣,以前每年丰收后,没有经过挑选和清洗的红枣堆在一起,卖不出好价钱。”去年,新疆中泰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整合策勒县红枣资源,实施红枣产业项目,对当地群众种植的红枣进行统一收购,阿依努尔家的红枣售价高了不少,还能进企业打工。

  走进喀什市英吾斯坦乡,几乎村村都有养鸽子的农户,庭院整齐干净,鸽舍设在庭院一角,不时传出“咕咕”叫声。“我们边种庄稼边养鸽子,日子越过越有劲。”贫困户帕提姑丽·亚森说。2018年,新疆投资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累计注资400万元,在英吾斯坦乡6个深度贫困村发展“鸽业养殖项目”,向贫困户赠送种鸽,派技术员免费提供养殖服务,成立喀什新投鸽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收购和销售,每天可向市场供应白条鸽1000余只。

  做起“吃”的文章,库车县也找到了脱贫攻坚的抓手。作为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库车大馕是当地群众的美食,截至2018年底,库车县馕产业从业人员达3000多人,其中约1/3是贫困户,全县成立打馕合作社25家,每天有近1万个馕销往外地,一名熟练的打馕师傅月工资可达5000元到8000元。

  如今,产业扶贫的种子已经深深地扎下根来。

  “各地坚持因地制宜,突出产业发展重点,全疆共梳理了29类产业扶贫实名制项目清单,实施一户一策、精准到户到人。”自治区扶贫办产业扶贫处负责人介绍。

  “进厂后发现不会的太多,只能拼命地学”

  岗位培训分层分类

  疏勒如意科技纺织有限公司里,28岁的后纺车间主任阿娜尔古丽·安外尔忙得脚不沾地,面对国内最先进的纺纱设备,她得心应手,“一般的设备故障自己要会修,还要随时根据客户对产品的要求,对众多细微工艺做出精准调整。”

  她刚到这里工作时,邻居亲戚有些不解。在他们眼里,纺织是简单的技术活,而阿娜尔古丽是乡里少有的女大学生,来当纺织女工不是有点“大材小用”了吗?

  入职后的培训,打开了阿娜尔古丽对纺织的全新认知:先是长达4个月的纺织理论学习,随后在山东总部进行为期3个月的实训,次年5月,再被派往石河子分公司进行为期一年的实训,熟悉全部工序。

  “进厂后发现不会的太多,只能拼命地学。”近两年的“深造”后,去年6月,阿娜尔古丽从400多名员工中脱颖而出,成为后纺车间主任。

  越来越多的“阿娜尔古丽”正走出家门,成为南疆现代化产能升级中努力奋斗的一分子。去年,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制定了《南疆四地州深度贫困地区就业扶贫培训促进计划(2018—2020年)》,聚焦南疆四地州22个深度贫困县,分层分类开展职业培训,对具备转移就业条件的贫困家庭劳动力实现应培尽培,确保基本劳动素质培训全覆盖,3年共培训10万人以上。

  走进阿克苏地区库车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新疆协益纺织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纺织工人正在忙着装棉、织纱、包装、入库。公司300多名员工多数是库车县各乡镇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其中100多人是县城周边乡镇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在稳定就业后都成功脱贫。像这样的车间遍布南疆各地,2018年,新疆劳动密集型产业新增就业15.21万人,占全区新增就业人数的1/3,成为南疆解决就业的中坚力量。

  2019年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会议上,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书记胡开江介绍,自治区扶持和优先发展以纺织服装产业、电子产品组装业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推进纺织服装业向印染、服装等终端产业延伸。2019年,新疆劳动密集型产业预计带动新增就业10万人。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就业优先政策要全面发力。”全国政协委员、民革新疆区委会专职副主委邓红在今年两会期间说,让新疆的纺织服装产业走得更远,农民就业更加稳定,还需要政府有进一步的扶持政策,解决目前存在的人才稀缺等问题。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