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衢州:农房整治“三字诀”
2019-04-08 15:42:00  来源:farmer.com.cn  作者:胡小飞 蒋文龙 朱海洋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建房是许多农民的头等大事,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法律法规、监督管理,以及总体规划、房型设计、质量验收等环节的缺失,以至于房子拆了又建、建了又拆,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使得整个环境杂乱无章。

  针对这一问题,去年6月,浙江省衢州市启动农房体系构建和风貌提升工程,并将其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推进大花园建设的“牛鼻子”。仅不到一年,全市就基本完成了“一户多宅”整治,不仅整出了空间和环境,农村风貌得以显著提升,还整出了指标和资金,为产业兴旺注入强劲动力。

  重构农民建房服务管理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根据计划,今年,国家将开展农村住房建设试点工作。那么,衢州抓农房整治,如何解决量大面广的建房旧疾?怎样疏堵结合,构建农民建房服务体系?又如何通过资源转化来推动产业发展?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来到衢州进行了深度采访。“立”:摸清家底,统分结合

  柯城区双港街道五湖村白凉亭自然村是个典型的城中村,毗邻区政府,绝对的“黄金地区”。过去,村民为了多赚房租,房前屋后搭钢棚,后来愈演愈烈,乱搭乱建附属房、随意扩充围墙。全村43户人家,有31户存在违建,流动人口是本地人的6倍多。

  村党支部书记毛荣山家是村里少数几户没有违建的。对“脏乱差”,这位老书记感慨颇深:“这么多的违建,你说村庄环境能好到哪里去。而且,人员复杂,治安成了大问题。村里也想管,但关系到各家利益,怎么管?”

  在城郊,像白凉亭这样的村庄并非个例,同街道的黄头街自然村,也是几乎家家都有违建辅房,租金收入“颇为可观”。而在当地农村,更为严重的是“一户多宅”。这些年,农民富了后,新房越建越多,可新农村依旧不“新”,土地高度紧张,资源却又大量浪费。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怎么深化?乡村大花园怎么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又怎么实施?”一次大会上,衢州市委书记徐文光连抛3个问题。在他看来,农房体系构建和风貌提升就是牵动全局的大事要事,不但能够有效改变要素资源低配、错配、无序配的乱象,还能破解资源、空间、环境等方面的瓶颈问题。

  2018年6月,衢州市委正式将农房体系构建和风貌提升工作列入15项攻坚任务之一,同时成立专班,成员不仅包括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住建局,还涵盖了宣传部、纪委、组织部等。县里则上行下效,打通各部门、各条线,全市形成一体化格局。

  工作启动后,衢州谋定而动,要求各地先摸清家底,建立“县域乡村建设规划+村庄布点规划、村庄规划、村庄设计、农房设计+农村特色风貌规划”的规划体系,同时确定适建村、限建村、禁建村名单和农民集聚点建设计划。

  在规划制定上,衢州倡导有统有分。比如属于硬杠杠的“六不能、四必须”,即不能在沿路沿河沿岸控制区、饮用水源地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灾害隐患区建房,不能占用优质耕地、圈占大围墙,必须块状集中建房,必须限制建筑高度,必须统一建筑风貌,必须美化绿化庭院;至于哪些列入复耕资源,哪些旧宅需要保护,哪些可有偿调剂使用,哪些又可开发利用的,则由各地分类施策,因地制宜、自主决定。

  衢州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王光华告诉记者,目前,衢州已形成农房信息“一户一档、一村一册、一乡一库”,而通过“拆用结合”推进整治,全市“一户多宅”整治后复垦面积1858亩,用于公共设施建设面积超过17万平方米,并且收储了近48万平方米的旧宅,调剂使用超过16万平方米,盘活了资源,又有效解决了困难户建不起房、农户没有宅基地建房的问题。

  “精”:精准施策,重构体系

  徐文光认为,拆不是最终目的,关键在于重构农民建房服务管理体系,至于怎么重构,表面上看,是批、建、管等问题,但实质上,是农民建房服务管理体系、乡村风貌提升体系、资源转化利用体系的组合拳,不能孤立地抓农民建房,也不能大拆大建搞造村运动,必须通过抓农民建房来推动乡村振兴和乡村大花园建设。

  因此,一方面,衢州上下协同,形成农房整治的破竹之势,一把尺子量到底;另一方面,则加强农民建房跟进服务,加快农村人口集聚化,提升农村风貌。像在白凉亭村,拆除违建后,就准备将空余空间改造成停车位、小花坛、文体活动区。

  “起初,政府一声令下拆辅房,等于断了我们财路,虽然整个过程公平、公正、公开,大家不好说啥,但心里总归有怨言。现在,看到环境日新月异,绝大部分人改变态度,变得理解和支持。”白凉亭村民余贤良说道。

  “最多跑一次”改革发轫于浙江,怎么利用改革提升服务效率?启动农房整治后,衢州各地均制定了优化建房审批流程的操作细则,明确各个环节办理时限,审批时间从原来的90个工作日,如今普遍缩减到30个工作日。

  除了流程加快,现在,衢州农民建房子,从设计到工匠,再到监理,甚至是贷款,政府都提供了多样化、一条龙服务:238套农村住房通用图集,农民只需点单选择;通过建筑工匠人才库,农民无须烦心找工;钱不够了,当地农商行有专项贷款,去年全市发放了4.3亿元。

  衢州乡村区划有个显著特征:镇小、乡多、村散。全市自然村多达8258个,其中100人以下的有2026个,50人以下的有1091个。这种“低小散”,很大程度上切断了城乡社会形态、结构和功能的有机联系,造成了基础设施重复建设、社会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衢州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金华目前是农房体系构建和风貌提升推进办专职副主任。他告诉记者,农房整治讲究疏堵结合,所谓疏,就是要探索农民建房新模式,除了提供精准化的服务之外,还需坚持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路子,有计划、有步骤地加速农民集聚。

  谁来聚集?在哪聚集?靠什么集聚?集聚以后怎么办?记者看到,对于这些问题,衢州制订了一系列的空间排布规划、资金政策等,通过县级统筹、政策打包、引入社会资本、市场化运作等方式,最大程度让利于民。

  在过去3年里,衢州已集聚了5.5万农民,形成了一些有效的机制办法。以江山市级首个下山搬迁安置新村清泉村为例,打破了行政区划,涉及13个乡镇、78个行政村,全村300多户人家走上了农村电商致富路,全村人均收入从2008年的1940元,增长到2018年的2.35万元,真正实现了下得来、富得起。根据计划,到明年底,衢州将完成8万农民的集聚目标。

  “转”:资源转化,改革赋能

  常山县天马街道天安村党支部书记李涌泉怎么也想不到,“一户多宅”整治后,由村里集中收储的12幢老式土胚房,竟得到了衢州云湖仙境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建平的青睐。根据协议,村集体采取资源入股,共同参与打造云湖仙境。

  “以后每年,村集体可获得3%的利润分成,今年保守收入就有10万元,等到项目整体建成运营,分成将达到几十万元。昔日默默无名的小山村,终于有了人气。”李涌泉说。

  据了解,除了将土胚房改造成错落有致、别具特色的高端民宿,公司还流转了200亩的胡柚和1000多亩花卉种植基地,打造田园综合体。对此,街道成立工作专班,投入大量资金启动天安村小流域整治工程、村庄道路硬化工程、村庄亮化工程等多个重点项目。

  “我们就是希望通过农房整治,来推动村庄有机更新、盘活闲置资源,解决乡村振兴‘钱从哪里来’的现实问题。只有做好了转化利用这篇文章,整治才能可持续。”王光华介绍说,接下来,衢州将采取多条腿走路,加快资源转化利用,“一些连片地块,一些环境好的村,既可以发展现代农业,也可以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养生养老产业、村级物业等。”

  衢江区莲花镇东湖畈村结合坡地村镇建设,通过集中搬迁,拆除“一户多宅”、老旧房屋后,对原有宅基地进行复垦复耕,新增良田100余亩,可连片流转土地达到1300余亩。目前,该村已流转出700余亩土地,发展水稻、草莓、蔬菜、无花果等现代农业,人均收入提高3000多元。

  目前,衢州各地村集体已收储3000多栋旧宅,其中200多栋处于开发阶段。张金华表示,接下来,衢州将积极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在闲置农房盘活、乡贤回归等难题破解上进行试点建设,进一步加大闲置农房收储力度,鼓励镇村两级利用闲置农房,招引社会资本投资,开发高端民宿、文化创意、养生养老等新兴经济业态。

  值得一提的是,农房整治还整出了新活力。衢州正考虑通过薄弱村宅基地整治和闲置工矿用地整治产生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以及耕地占补指标、土地整理指标、旱改水产生的水田指标等各类可转让指标,按规定价格折算资金后,入股到杭州的园区或项目,每年按一定比例提供固定收益,实现资源变资金、资金变资本,用于集体经济薄弱村“消薄”。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