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湖南浏阳市龙伏镇龙伏村第一书记陈友民
2019-06-14 09:57: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作者:周静文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村里的贫困户给陈友民(右)“送点好吃的”。

  

  “这桶山茶油是从贫困户手里买的。土鸡蛋也是。”日前的一个清晨,湖南浏阳市龙伏镇龙伏村第一书记陈友民端出两碗肉丝面。记者和他吃完“扶贫早饭”,便随他一起奔向养鸡场、访问贫困户、走进“扶贫车间”,夜里九点多才回到他在村部的宿舍。睡前闲聊中,他告诉记者,他有三“忧”和一“律”。以下是记者和陈友民的对话内容。

  记者:你的第一“忧”是什么?

  陈友民:以前村里没有产业,现在有产业基础了,我忧虑产业能不能持续。我们第一书记和扶贫干部终究是要离开的,但产业能不能越来越好,心里没底。只有持续发展的产业才是好产业。

  记者:现在村里都有什么产业?

  陈友民:2017年8月,在村两委共同努力下,引进湖南德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在村上建立了“精准扶贫车间”,这是湖南省首个企业帮扶点,为龙伏村24个贫困人口提供了就业岗位,外村也有几十个贫困群众在这里上班。

  除了“扶贫车间”,我们还发展了120亩稻田水鸭共养,解决了32户贫困户、111人的增收门路,每户每年增加收入七八千元。由刘会元负责的62箱蜜蜂生态养殖基地,吸纳4户贫困户,每户年增加收入5000元到2万元。村里还有180亩小龙虾养殖基地、120亩庭怡草莓种植项目、70亩火龙果帮扶基地、30亩红枣种植基地,也解决了32户贫困户就业。从去年开始,我们还发展2万羽土鸡饲养项目,建档立卡对象全部入股,去年每户增加分红收入2000多元。

  记者:扶贫车间对贫困人口的生活改变有多大?

  陈友民:在这里上班的贫困户,平均月薪3000元。身高仅1.2米、肢体四级残疾、59岁的刘跃飞,在扶贫车间找到了人生第一份工作。贫困户焦明细现在每月6000多元,他的婚姻因为贫困耽误了很多年,今年攒了一笔钱,已打算成家。企业老板叫张尚友,就是本村人,很希望为脱贫做点事,他马上准备上第二期项目。以后只要扶贫车间在,摆脱贫困就大有希望。

  记者:产业的带头人很重要,你们是怎么培养的?

  陈友民:这是我的第二“忧”,就是能人问题。没有能人,死路一条,通过我们几个扶贫干部和村干部的努力,可能短时间内资源、人脉会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但长期看如果没有可靠的产业带头人,就没有后劲,即使现在脱了贫,将来也保不住胜利果实。

  记者:你们村有这样的能人吗?

  陈友民:刚才说的张老板就是一位。还有一位,就是养殖业带头人袁风格。我刚来时听到一个“传奇”,说袁风格把自己的蜂箱拉到本县外县几个最穷的地方,无偿送给贫困户,还手把手教他们养蜂。我很佩服他。我带着村干部去找他,谈了几夜,才把他拉了过来。有情怀能干事又懂技术和市场的人,对于任何一个亟待脱贫的村来说都是宝贝。

  记者:你是否担心袁风格被其他村吸引过去?

  陈友民:不可否认有此一虑。今天早晨我们两个去养鸡场,你也看到了,现在养鸡发展得红红火火,带动了全村贫困户。我们的养殖模式是,袁风格把仔鸡养到90天,交给村里贫困户养,他负责技术和市场,保底价收成品土鸡,保证贫困户每只鸡赚8元左右。当然,农户也可以自己卖,多卖多得。邻近的黄桥村准备让袁风格在村里任职,我当然紧张,好在老袁懂我,他虽然嘴上笑嘻嘻地说“认识你是一个大麻烦”,但他已经向我表态,在村里不走。

  记者:还有一“忧”是什么?

  陈友民:现在剩下的都是贫中之贫。在这个时刻,调动内生动力是关键。少数贫困户,或者家里遭了灾,或者生大病,或者家里没有劳动力,须由政府兜底保障。其他贫困户,必须改变好逸恶劳的陋习。我常常给他们讲,政策好,自己更要努力。我们有手脚,不能等靠要。当然,人改变自己很难,所以我发动村里已经脱贫的人,对贫困户一对一做工作,现身说法效果比较好。

  记者:我跟你跑了一天,注意到你没穿袜子,为什么?

  陈友民:我从浏阳市环保局刚来扶贫时,村里有些道路不好,加上经常下雨,穿袜子容易湿,一天内要换两回,索性从此不穿袜子了。

  记者:三“忧”讲过了,还有一“律”是什么?

  陈友民:我们村还有22户、43人未脱贫,我对自己最大的要求就是帮助他们如期脱贫。作为第一书记,时时处处要走在前、做表率,不仅是工作要如此,个人生活也是如此。这几年,我很少回家,绝大多数时间都给了贫困户,贫困户肯定我们的工作,给我送菜,我感恩,但给菜钱。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