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天民:深耕“一篮菜”,富裕一方人
2025-04-11 09:18: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刘天民在大棚里查看作物长势。 (粜粮务村村委会供图)

  早上7点,天津市武清区南蔡村镇粜粮务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天民就已经在大棚内转悠,心里盘算当天要办的要紧事。“干农活就得勤快,不多出点力咋行呢?”他笑呵呵地说。

  抬眼望去,大棚里,一颗颗鲜红的草莓点缀其间,诉说着丰收的喜悦,一株株嫩绿的青菜舒展身姿,带来了蓬勃的希望。这些大棚蔬菜,凝聚着刘天民的心血与智慧,也是粜粮务村的致富“金钥匙”。

  一间大棚,

  成为城市“1小时果蔬园”

  全村2350亩土地,九成以上都建成了现代化大棚,这是粜粮务村的鲜明特色。

  “发展农业,我们村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刘天民介绍,粜粮务村始建于辽代,曾是粮米交易的重要场所,村名“粜粮务”便由此而来。粜粮务村地处京津冀三省市交界处,距离北京、天津市区都是一小时内车程。“这里不仅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也蕴藏着现代农业发展的无限潜力。”

  2009年,在外事业有成的刘天民选择回到家乡,“小时候家里穷,左邻右舍没少帮忙。如今我自己生活好了,看着乡亲们还在为生计发愁,心里不是滋味。”正是这份对家乡的牵挂,让他下定决心回村,用行动改变家乡面貌。

  搞农业,光凭一腔热血还不够。“起初,我们大规模种桃,但发生了病虫害;后来改种西瓜,又因为品种是‘大路货’,卖不上价。”刘天民的思路逐渐清晰起来,“说到底,还是得靠科技。”粜粮务村与天津农学院、天津市农科院等单位建立联系,精挑细选优质品种,引进自动化育苗设备、无土栽培设备等。

  走进草莓大棚,记者惊讶地发现,这里的草莓竟“住”到了离地1米多高的架子上。“这源于我们村的‘黑科技’——基质种植,就是通过人工配制的营养液来满足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和养分,属于无土栽培。”刘天民笑着向记者解释,“这种方式种草莓,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还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率,产出的草莓更加绿色、健康。”

  草莓根部还安装有一排排小巧的喷头,正以精准的水量为每一株草莓“注水”。刘天民告诉记者,这是最新的节水灌溉设施,通过实时采集温室内环境和作物信息参数,实现“私人订制”般的精准灌溉。“相较于传统的大水漫灌,使用水肥一体化的滴灌系统,节水率可达50%以上,节肥20%以上。”刘天民说。

  路子找对了,效益就出来了。在刘天民的带领下,粜粮务村已成为京津冀都市圈“1小时果蔬园”,每天向北京、天津两地供应新鲜蔬菜水果超过4万斤。2024年,村集体收入达到137万元,村民人均收入突破4万元,村庄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刘天民本人也相继获得“全国农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全国十佳农民”称号。

  一个项目,

  串起48个村共富梦想

  午后,温暖的阳光洒进园区果蔬大棚,47岁的村民张友金正弯腰细心地打理着芹菜。“以前找不到好工作,总是发愁。自从2019年到园区种菜,月月都能拿工资。”他笑着说,“家里买了车,盖了房,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60多岁的村民王文起和老伴儿也在园区务工,他算了一笔账:“我们老两口一年能挣10万元以上,这笔收入对我们普通家庭来说,可真不是个小数目。”

  “流转土地得租金,园区务工得薪金。”刘天民介绍,如今园区已安置本村及周边村庄剩余劳动力300多人。“不少家庭都是老两口在园区打工,孩子在外面上班,一大家子一年能挣十几万元。”他感慨道,“这改变了过去农村家庭‘老人在家种地、年轻人出门打拼’的单一模式,让更多家庭实现了收入多元化。”

  不远处,4栋排列整齐的小洋楼格外引人注目,这是尚农智谷项目所在地。该项目一期占地14.08亩,总投资约6700万元,是去年武清区首宗成功出让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我们计划将这4栋楼出租,吸引高科技企业入驻,开展农业相关研究。”刘天民介绍,“目前,我们已经与齐禾生物等多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预计5月底正式入驻。”

  企业的入驻为村庄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以齐禾生物为例,这家专注于先进技术的公司,能够改良农作物口感。“有的番茄吃起来会带点涩味,我们希望通过新技术,把那股涩味‘去掉’。”刘天民笑着解释道,“通过技术手段改良后,我们会先进行试种,确保口感和品质达标,再进行大规模推广种植。”科技与农业的深度融合,不仅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也让粜粮务村的果蔬产业迈上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台阶。

  尚农智谷项目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更成为周边区域抱团发展的“催化剂”。项目建成后,产权由11个镇的48个经济薄弱村按出资比例共同所有。“我们估算了下,年租金能达到410余万元。届时我们会根据各村出资比例分配租金,为经济薄弱村注入持续发展的动力。”刘天民表示,尚农智谷不仅是一个项目,更是一条共同富裕的新路径,让乡村振兴的梦想照进了现实。

  一家餐厅,

  开启乡村旅游崭新篇章

  春日的阳光洒满村庄,一座巨型阳光玻璃房静静矗立,在日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辉。

  “这是我们村的‘大运河生态餐厅’,可以同时容纳300多人就餐。”刘天民自豪地介绍道。餐厅以运河文化为主题,墙壁上绘有多幅生动的壁画,重现了昔日大运河武清段漕运的繁忙景象。这一设计不仅丰富了游客的体验,也进一步延伸了大运河畔都市农业的游览链条。

  餐厅也是一座室内植物园,满眼都是郁郁葱葱的绿色植物,食客们可以近距离观察植物从播种、成长到开花、结果的全过程。“每到周末,来自天津市区和北京的游客就会过来,先在大棚采摘,然后到餐厅一边品尝美食,一边欣赏植物,既放松身心又充满乐趣。”刘天民笑着说。餐厅自去年国庆节开业以来,营收已突破10万元。

  除了餐厅,村里还建有一座科普展馆,展示农业种植知识,并配备儿童游玩设施,深受游客欢迎。

  粜粮务村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绿色大棚蔬果产业,正逐步走上乡村旅游的发展道路。“我们村实施了人居环境积分制,通过网格考核评优、奖励环境卫生突出户等方式,调动了村民自觉维护村庄环境的积极性。”刘天民介绍,“我们还明确了网格内保洁员的职责,确保垃圾日产日清,让村庄始终保持整洁美丽。”

  漫步在粜粮务村,村道两旁的树枝发出了新芽,大棚里的果蔬在暖阳下茁壮成长,村民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刘天民站在村口,心中满是感慨:“从一间大棚到一个项目,再到一家餐厅,我们一步步摸索,一步步前行。如今,村庄变了模样,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我也不负当初的选择。”

  本报记者 汪秋萍 尹丹丹

责编: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