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5 年 4 月 30 日 星期三
我是选调生 我在村 | 在“乡土琴音”中跃动青春
2025-04-17 11:07:00  来源:乡村干部报网  作者:邹仕亮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转眼间,我在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市火厂坪镇百龙村担任党总支书记助理已有200多天。翻开写得密密麻麻的工作笔记,洇开的墨迹就像歪歪扭扭的乐符。这些“基层练习曲”,“新来的”与“村里的”、“选调生啊”与“小邹诶”故事碰撞的音区,让我渐渐听懂了三季“乡土琴”中“信念键”“作风键”“奋斗键”奏响的浑厚低音、温润中音、激越高音。

  邹仕亮(右)走访结对帮扶对象 受访者 供图

  初入基层,村民口中跳跃的方言声使我茫然无措。在第一次主题党日活动上,精心准备的宣讲稿刚念完两段,就看见前排几位老党员掏出老花镜又放下——后来才知道,他们不是要看材料,而是用镜腿在材料上画圈,那是村里人标记“听不懂”的特殊符号。从那天起,手机成了我的方言翻译机,将“小伙子”转译成“伢子嘎”,把“田野”标注成“甜哩”。在两个月后村民恳谈会上,当我用蹩脚且生涩的方言说出“大家要及时交医保”时,一位村民突然接话:“小邹,这个医保怎么个缴费?”满屋子响起此起彼伏的“啊诶”声。在这些“啊诶”声中,我明白了“穷且益坚”的真谛——基层不是语言关的试炼场,而是信念塔的筑基台。如今那些被反复淬炼的方言录音仍在手机中,每当星斗低垂,总能在学习方言的晨昏里,听见初心与乡音的和鸣。

  作风不是表格里的数据,而是走村串户、胼手胝足中的满脸笑容。再次打开结对帮扶手册,第六页皱巴巴的茶渍印子,记录着我与申大爷从生分到交心的故事。第一次来到申大爷家时,他倚门而立。我举着帮扶手册还没说完开场白,他就摆摆手:“莫搞形式主义咯。”当十几次走访化作具体的帮扶措施——医疗费用减免、申请低保等,申大爷戒备的眼神终于融解成双手紧握时的颤音:“这个红本本还真是跟救命符一样。”“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此刻具象为手册上层层叠叠的折痕,仍在续写着“最后一公里”的抒情慢板。

  山火那日,我跟村干部都拿着打火鞭、背起40斤重的水箱冲进火场,浓烟里飘荡着草木灰,火星子像烟花似的往人身上蹦。一名村干部大声吼道:“跟紧咯,火场吞人啊!”我们十多人排成锯齿形往火线上压,不断用打火鞭和水箱枪去扑灭烈焰,大家都清楚身后的百亩茶园是村民过日子的“钱匣子”。五个钟头下来,衣服被荆棘撕成布条,鞋底烙着滚烫大地的印记。在准备撤退时,不知谁停下了脚步,大家齐刷刷扭头望向山顶,漆黑的夜里只有漫天星光,“保住了!”那些被烟灰糊得只剩眼白在闪的脸庞上都绽开了笑脸。而今山头盎绿的蕨苔已漫过火痕,那只被熏黑的打火鞭仍立在村部,这时刻提醒我:攻坚的硬度,是青春在淬火中锻造的勋章。

责编:尹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