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我来到贵州省三都县中和镇中和村担任村党总支副书记。初次入户时,我穿着红马甲叩响大伯家的木门,“我是新来的网格员!”水族老乡们围坐在桌边,对着满面红光的“外乡后生”善意微笑,但由于语言不通,我撞上“听天书”的窘境。
村支书为了照顾我的沮丧情绪,开口解释道:“好客是水族人民的传统美德,群众都在微笑地回应你的每一句话,只是你们彼此都听不懂对方的话罢了。”
为了破解语言沟通难题,村里安排村主任助理石国应与我组成搭档,入户走访时,他充当我的“同声传译”,熟练地使用水族话向群众介绍:“这是村里面新来的选调生小杨,包保咱们组,大家有什么事都可以找他。”村民们用生涩的普通话表示欢迎,我心里暗喜,有了这座桥梁,我的工作将会顺利很多。
“城里来的年轻人能办什么事情?城里娃的皮鞋能沾几天露水?”群众的质疑声让我深刻意识到,克服语言障碍只是第一步,只有真正办好惠民实事,才能让群众从心底认可。
为了与群众拉近距离,我坚持扎进村组院落参与村民“群聊”,使劲往人多的地方刷存在感、混脸熟。慢慢地,群众开始主动用夹着水话的普通话和我摆家常,孩子们开始围着我喊“小杨叔叔”,乡亲们见面总热情招呼“奴滴,荡解奥(弟弟来吃饭)”……他们似乎开始待见我这个“外乡人”。
村民韦姐是3个孩子的母亲,最小的孩子还在哺乳期,最大的不到4岁。因家庭变故,韦姐和3个孩子靠着娘家和公婆的接济勉强生活。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我积极对接民政部门,为其申请救助,还鼓励韦姐应聘幼儿园的生活老师。如今,她每月有稳定收入,大女儿穿着新裙子蹦跳着告诉我:“九月就能上幼儿园了。”看着这家人重燃生活希望,更坚定了我的初心。
后来,我遍访了村里的各家各户,每一次开展医保、养老代缴和资格认证等便民服务,帮助群众申请交通补贴、低保等惠民资金,都能收获群众最朴实的感谢,这些都是我到村任职最大的收获。
过去的一年,我常常奔走于田间地头,了解民情民意,坚持把群众的急难愁盼作为自己的工作指令。在开展村情调研中,中和村主干道排水渠因淤泥堵塞导致雨季路面积水,存在安全隐患。于是我立即组织村民小组开展清淤行动,解决群众雨天出行难题。
后来,借助创建和美乡村示范村契机,我积极争取了各项财政资金支持实施危旧房改造、道路硬化、排污系统修缮等民生工程,村庄人居环境显著改善。“路宽灯亮环境美,年轻人办事就是有章法!”村民组长看着焕然一新的村容村貌连连称赞。
转眼已是到村任职的第二年,从青春追逐山川湖海到青春因奋斗基层而美丽,别问人生何处是归途,“水”遇而安就是吾乡。
杨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