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支书17年,江苏句容中心村巫苏明始终坚持既干事又干净
2019-09-12 17:38: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导读

  江苏省句容市白兔镇中心村,地处革命老区茅山脚下。这里有着不一般的红色基因,句容市农村第一个中共党支部就建在中心村的大支里自然村。

  中心村的党总支书记叫巫苏明,已经62岁了,17年前由组织安排挑起了中心村“当家人”的担子。7月8日至11日,记者来到这里驻村采访,目的是想弄清楚,巫苏明是如何将这个曾经一穷二白的后进村带入先进行列的?一路走来,他有着怎样的感悟?

  

  图为巫苏明(左)向记者倪敏介绍村里的第一条水泥路

  跟班采访对象

  江苏镇江句容市白兔镇中心村党总支书记

  巫苏明

  

  图为巫苏明看望村里90多岁的高寿老人

  跟群众打交道,最要紧的是“信”

  中心村地处句容城东,白兔镇西南,茅山北麓,地域10.5平方公里。现有18个自然村,34个社,3195人,党总支下辖4个党支部,9个党小组,有党员121人。

  2003年,巫苏明从乡镇经管站站长岗位“空降”到中心村,兼任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巫苏明是白兔镇龙山湖村人,到中心村“当家”,属典型的“外来和尚”。

  即便是“外来和尚”,但这“经”也不好念。当时村里三分之二是旱地岗坡,十年八旱,无法大面积种植经济作物,“全镇最穷”的标签让村干部们抬不起头来。不仅村集体负债80余万元,村干部工资也是打白条。

  在这样的村子工作,如何做到说话有人听,办事有人跟,巫苏明认为关键是个“信”字。

  “村民最实际,他们不看你说得多么好听,也不看你做得多少花哨,只看你说话是否算数。”巫苏明说,取信于民,一靠“干事”,二靠“干净”。

  新庄村老支书阙荣华记得,当年与中心村合并后,召开的第一次干部会议议题是商量医保收缴。巫苏明刚开口,几位村干部就炸开了锅。“一年干到头,工资一分拿不到,这任务肯定完成不了。”没想到,巫苏明当场表态:“只要工作干好了,年底绝不拖欠一分工资!”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第二年,巫苏明努力向上级申请经费,为村干部发放了工资。阙荣华数着厚厚一沓钞票,激动之下抽了几张塞给巫苏明,巫苏明啼笑皆非:“这本来就是你应得的。”现任村副书记刘世成,当年因为拿不到钱,改投亲戚的水泥厂打工,见巫苏明说话算数,后又重新回到村干部岗位。

  记者了解到,这几年中心村遇到不少大事:建设交通要道征用土地、农业观光休闲项目落地、土地复垦等,先后流转土地7000余亩,9个自然村整体拆迁,牵涉到近千户农民的青苗、树木、房产、土地等,各种补偿资金发放逾五千万元。工作量之大、涉及面之广、利益调整之复杂,给村两委的工作带来不小难度,但因为村民利益保障到位,没有发生一起矛盾纠纷和上访事情。巫苏明说,他们始终把握一个底线,给村民的承诺坚决兑现,从不打“空头支票”,每个项目动工之前,都将村民应得的利益发放到位。

  年近七旬的村民李连福,去年因村庄整理项目拆迁面积达300多平米,他家拿到了每平米2000多的补偿,利用这笔钱在安置房小区买了两套新房。“事前,村干部带我们去安置小区看了,隔壁是小学,医院就在附近,环境也很好,生活挺方便。我的儿女都在外地,等拿到房子自己住一套,再出租一套。”李连福说,村干部替我们想得周到,我们信得过。

  

  图为巫苏明(左)向95后选调生杨鸣昊传授经验

  培养年轻干部,最要紧的是“炼”

  跟班期间,记者见到了中心村所有班子成员和后备干部。9名班子成员中,巫苏明和村主任张云华两人是50后,副书记刘世成、朱小荣,副主任张美香,会计严红卫四人是 60后,还有两名80后和一名90后。

  这样的班子年龄梯度结构始于3年前。此前,中心村和白兔镇其他14个行政村一样,村干部年龄普遍偏大,后备力量缺乏。

  白兔镇副镇长吴凌华介绍,2016年初,为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解决村干部后继乏人的问题,中心村两委超前谋划,在镇里率先推出了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后备干部试点。当时担任镇组织委员的吴凌华是面试主考官之一,他清楚地记得,中心村列出的招聘条件为:中心村户籍,年龄35周岁以下,高中以上学历,党员、退伍军人、大学生优先。最终,有12人报名应聘,每人以《如果竞聘成功,如何当好村干部》为题发表竞聘演讲,经过角逐,严海军、黄李莉、顾正荣、刘玲被纳入后备人才库,并在2016年下半年换届选举中当选村干部。

  最好的培养是使用。对新当选的村干部如何让他们尽快成长呢?中心村强调的是人岗相适,突出“老带新”。

  1982年出生的严海军大专学历,在部队历练了16年。巫苏明安排他负责民兵和环卫工作,由张云华主任帮带;1985年出生的黄李莉性格较为活泼,沟通交流能力强,任妇女主任,由原妇女主任张美香帮带;1990年出生的顾正荣熟悉电脑操作,负责各类台账资料编制,由朱小荣副书记帮带;90后的刘玲思考缜密,从事会计助理相关工作,由会计严红卫帮带。

  但在巫苏明看来,4个年轻人虽然在各自岗位上有所成长,但成长的速度与预期还有一定的差距。

  分析原因,巫苏明觉得,4个人都是村里土生土长的娃,村干部出于对晚辈的关心,不舍得将累活难活交给他们干,担子压得不到位。

  比如,去年村里建造“安息堂”,需集中迁移祖坟,邻村有两户人家的祖坟因在中心村地头上引发矛盾,对方来了一帮人,到村委会大闹。严海军看到这场景,声音也提高了“八度”,气氛不但没有缓和,反而更加紧张。

  在场的张云华主任见状,只好自己上前调解。他请对方坐下来喝水,心平气和地解释原因、讲解政策,希望理解配合。对方一位70多岁的老人,见张云华态度诚恳,说话在理,一番沟通后,便带着家族的人离开了。临走时说,“来回几趟了,茶叶也喝了不少,不再为难你们了。”

  事后,张云华与巫苏明沟通时说,这些年轻干部没有吃过太多苦,之前又多在外面打工,农村工作经验几乎是空白。一定要让他们多接手一些棘手的事情,才能不断成长。巫苏明深有同感,“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炼。培养年轻人,心要‘狠’一点,不能因为怕他们失败,而对那些急难险重的事包办代替,否则他们以后就很难独当一面。”

  妇女主任黄李莉与老主任张美香的年龄相差20多岁。三年干下来,黄李莉发现了自身的差距,“那么多婆婆妈妈的事,美香主任三言俩语就搞定了,我可没有这个本事。”黄李莉有些不好意思地说,“以后要克服依赖心里,遇事主动冲在前头。”

  

  图为坐落在中心村的伏热花海景区

  培植富民产业,最要紧的是“预”

  驻村期间,记者随巫苏明到镇上的招商引资项目——“伏热花海基地”看了看。该项目是白兔镇农旅结合的示范项目,占地700余亩,2017年下半年投入运营,目前节假日每天赏花游客超一万人次,成为句容全域旅游的一个亮点。2018年,伏热花海被国家旅游局评为“3A”级旅游景区,是宁镇扬一小时都市圈的网红打卡地。

  坐落于中心村这个项目,给村里的老百姓带来不少好处,除了每年可获得30万元的土地流转费外,还能到基地打工挣钱。正在田间拔草的57岁村民陈庆娣告诉记者,村里在这里打工的人很多,像她这样只能拔草种花的,一天收入七八十块,而那些有点技术的人一天收入三百多呢。“以前我们单纯种地,风调雨顺的年景,一亩地收入也不过七八百元。现在好多了。”

  近水楼台,“伏热花海”的确为中心村的一部分村民提供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但因土地被大面积流转后,失地农民也面临着无田可种、无事可干的尴尬。加之景区游客以节假日居多,平时相对稀少,导致村民收入不太稳定。

  说到这个问题,巫苏明有点自我批评道,“都怪我们预见性不强,缺乏长远眼光。”他分析,景区游客时多时少,除了节假日集中消费的因素外,配套设施不够完善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许多从外地来这里的游客,玩过花海之后无处可去,也找不到有特色的地方吃饭,找不到有特点的地方住宿,只好舍近求远跑到句容市区。这让想体验田园生活,领略乡土人情的人有点失望。

  亡羊补牢,犹为未晚。现在,中心村正在积极推进西庄民俗村的打造,将总面积约120亩的村落,打造成集餐饮、住宿、购物、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民俗村,吸引更多长三角片区的游客留下来,为村民提供更丰富的就业机会,赢得稳定的收入来源。

  

  图为中心村获得的荣誉奖牌

  落实基层“减负令”,最紧要的是“实”

  今年初,中办印发了基层“减负令”。几个月下来了,基层的落地表情如何?记者就此进行了了解。

  “‘减负令’的效果,我们最有发言权。”巫苏明说,与以往相比,“减负令”确实为基层干部松了绑,让我们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了。“但还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将一些具体要求落实落细。”

  作为在基层奋斗了17年的村书记,巫苏明深感“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道理。但他感到,如果工作疲于应付,就很难有精力静下心来谋划村里改革发展的路径。他的手机上大概有20多个群,一个群发一条信息布置工作,就顾不过来了,“即便加班加点,也难以保质保量完成。”

  严海军手机中的工作群也有10多个。他举例说,有一天中午,群里通知各村统计2019年优抚对象,而且要求第三天中午前统计完毕。正准备午休的严海军一看,不敢午睡,立即挨户打电话摸底,“那些没人接听的,还要上门了解,而有些村民家里又没有人,得来回好几趟,挺麻烦的。”为按时完成任务,第二天一整天,严海军都在各个自然村间奔波,其他工作只能利用休息时间加班。

  工作留痕,也让村干部们忙得不可开交。一个村干部对应上面好多部门,相关工作都要求写材料、建台账、留痕迹,否则检查评比考核不过关,将直接影响村干部待遇,不敢有半点马虎。

  中心村村部会议室设在办公楼的一楼,为的是方便老党员们不用爬楼。记者在会议室看到,村部的各种牌子有几十块,墙上已经挂不下,只好统一收起来,哪个部门来检查就临时挂上墙。“每个牌子背后,都意味着有许多工作要做,而且有的是重复做。”一位村干部说。

  看来,“减负令”要给基层干部带来更多的获得感,还得下点“猛药”。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