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窝卜村的“八〇后”驻村第一书记
2020-09-28 09:43:00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任林举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小窝卜村鼓励贫困户发展“白鹅经济”。

  车行驶在前往吉林省大安市联合乡小窝卜村的路上。此行我们将去小窝卜村采访脱贫攻坚情况,尤其是要见见一位年轻人——小窝卜村驻村第一书记李鸿君。一路上,联合乡乡长田鑫给我们介绍着这个村的情况。在田乡长生动的讲述中,我们仿佛来到了现场……

  一

  2016年,吉林省大安市委组织部干事李鸿君,接受任命担任小窝卜村驻村第一书记。开始,领导们多少有些担心:从科员到村干部,从城市到乡村,从温暖的小家到乡村集体宿舍……这么大的跨度,这个年轻人能适应吗?

  生于1985年的李鸿君来到了小窝卜村。一进村,映入他眼帘的就是一个垃圾堆。一路上,看不到花草树木,到处是零零散散的垃圾。村里有一些房子很破旧,看样子已是很久无人居住。原来,这个有二百四十多户人家的村子,眼下只有八十多户有人居住。

  驻村第一书记的第一项工作,是要对贫困户和贫困人口进行全面了解。小窝卜村全村四十个建档立卡贫困户,李鸿君用了不到十天,全部走访了一遍。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村情民意,并找出这些贫困户致贫的真正原因,李鸿君又将走访面扩大了几乎一倍,这样差不多覆盖到整个村庄和所有村民。通过与村民的广泛接触,他掌握了村里的一些实际情况。同时,他也从村民的态度中,感觉到大家对他这个年轻的后生并不是很接受。归根到底还是不信任。村民们不相信一个城里来的后生,能在一个贫困村里搞出啥名堂来。

  夜深人静,李鸿君躺在床上睡不着。他在反复琢磨着如何才能尽快打开工作局面,获得村民们的信任。他突然想到了说话这件事儿。虽然出生并成长于农村,但自从上大学后,这些年自己一直在外,很少回农村和乡亲们交流,乡亲们的“农村嗑”,他已经不会唠了。记得小时候,村子里来了陌生人,他们走了之后,村民们总要议论一番那些人说话的腔调。说话的腔调,说白了,就是用谁的方式想问题,用谁的方式做事,用谁的方式说话。想到这里,李鸿君一下子有了思路。

  果然,换了唠“农村嗑”的说话方式后,村民们马上就跟他亲近起来。既然大家已经能够明白自己说的是什么,也肯认真听自己说话,那就好办了。李鸿君打算先从村子的环境卫生治理开始,全面地改变一下村子的面貌。这就好比一户人家过日子,真想把日子过好,先得把家里打扫干净,也是给自己提提精气神儿。

  首先是解决村里的垃圾问题。在村子里,每隔三五家设一个垃圾箱,并告知全体村民,一律不允许乱扔垃圾。村里还配备了一台钩臂式垃圾车,定期清理垃圾,并进行集中环保处理。然后是街边的绿化和美化。李鸿君先带着人对全村的街道和每户临街院墙全面排查了一遍。接着对村子进行分区、分段地安排,哪里种什么花,哪里栽什么树,颜色、高矮、疏密如何搭配等。考虑周密后,便拿着图纸带领村民自己动手施工、栽种……不到两个月时间,小窝卜村旧貌换新颜。连村民们自己都不敢相信,小窝卜村会变得这么漂亮。

  村容村貌变美了,村民们的精神状态也不同了。大家脸上的笑容多了。还有人开始议论起驻村工作队的几位年轻人:“这村里的事儿啊,也跟过日子一样。没有年轻人张罗事情,就过得没劲儿。你瞧这阵子,让他们这么一张罗,咱们村立马就有了活泛气儿!”

  二

  村容村貌层面的工作告一段落后,还要继续推进脱贫攻坚工作,要进入更深的层面,真正帮助贫困户把日子过好。不但要过好眼前的日子,而且保证工作队走了之后仍然能过上好日子。这就要激发村民们的内生动力。但是内生动力怎么激发,谁都没有现成的方法。

  在组织村街绿化施工时,李鸿君发现了小窝卜村村民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大钱挣不来,小钱不屑挣。栽丁香树时,村里考虑让大家可以通过劳动得到一些报酬。可是,挖一个树坑村里出五元钱,一天一个人能挖几十个,这个活儿还是没人干。连小钱都赚不到手,到哪里去赚大钱呢?李鸿君决定改变村民的观念,引导他们做一些小事情,把小事情做好了,再考虑做大事情。

  突然来了一个好的契机。白城市的扶贫政策里,有一条奖励村民发展庭院经济。每一个家庭如果在庭院里种植经济作物,不但所在的县市负责统一收购,还按种植面积给予一定补助。这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在李鸿君看来,这项政策还有一个隐性意义,那就是帮助村民树立过精细日子、聚少成多的理念。

  北方平原上的农户,家里往往有一个很大的庭院,庭院里有一口水井。如果把这个庭院用好,每年就可以挣不少钱。但很多村民嫌麻烦,一般都不愿意在这一小块地上花心思。为了动员贫困户发展庭院经济,李鸿君带领驻村工作队的同事,挨家挨户地做工作。有的家庭没有能力耕种,李鸿君就找人来帮他们种。有的家里庭院面积小,李鸿君也千方百计地动员他们种上规定作物。大安市最近几年集中发展万寿菊,李鸿君就掐着时间点催促村民下种、剪花、晾晒,到了交货时间,又统一组织收货运送。

  除了规定品种外,李鸿君还动员贫困户们养猪、养鸡、养鸭、养鹅,总之只要有可利用空间,就琢磨做点事情来增加收入。冬天来临时,李鸿君就抓紧组织动员各家做北方人喜欢吃的“黏豆包”。以往,这些农副产品村民们都是自家随意弄一点,哪里想过要用它们增加收入?然而,李鸿君对他们说,只要你们把东西做出来,保证品质,并有一定的数量,我就负责给你们卖,有多少,我想办法卖出去多少。

  一个小小的庭院,算出了不小的经济账。尝到了发展庭院经济甜头的村民们,积极性一下子调动起来了,家家户户比着干起来。一年到头,一些细心的村民开始自己算账。村民孙德军拿着计算器,把自己家一年的收入算了两遍:庭院种辣椒收入一千六百四十四元,村级就业务工一万一千五百元,扶贫公益岗工资一千八百元,土地发包四千元,低保养老保险收入八千二百九十二元,转移性收入一千八百五十二元,合作社托管养殖扶贫项目分红两千元,光伏分红两千元……几项加在一起,一向清淡的日子竟然出乎意料地丰厚起来。

  村民闫保利患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犯病时都不能下地行走。当驻村工作队走访到他家时,老闫一声长叹:“唉,我已经是一个扶不起来的人啦!你们要是可怜我,就给我弄一个低保吧!”那时,他家住的还是破旧的土平房,应该进行的危房改造还没有进行,原因是本人不申请。为什么?因为改造期间要折腾,而且房子建完了,还要请帮助干活的人吃饭。李鸿君一了解情况,心里就明白了。

  “大叔,你的房子再住下去,既不安全,也不舒服。现在有这个机会,国家花钱帮改造,你都不干,将来不后悔吗?这样吧,你点个头,我就让人把你的房子改了,至于你说的临时搬迁和请人吃饭,你都不用考虑,我给你安排好,行不?”李鸿君知道,这样的人需要一点点、一步步地往起扶。

  在李鸿君的劝说下,闫保利终于同意了自家的危房改造。春天时李鸿君帮助报的计划,秋天时老闫就搬进了新家。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家,老闫的心情大好。老闫的年龄其实不算大,刚刚搭上五十岁的边,按理说不应该就这样抱病消磨余生。李鸿君抓住机会,和他商量起未来的计划,动员他干点儿什么。

  “但是,我这个样子能干点儿啥呀?”闫保利问他。

  “你这个状态,我看只要不干吃重的活儿,干点啥都行。现在有一个好机会,不知你感不感兴趣。市里实行产业扶贫计划,可以免费给贫困户解决五只羊。如果你想养的话,我就给你争取一下。羊到手,你就只管看护,技术我找人给你指导。羊养多了,想卖,我负责给你卖,你看怎么样?”

  这时,老闫的妻子接了话:“要啊,白给的咋不要呢!养不活,吃肉也是好的……”

  “婶子呀,那可不行啊!国家免费给你羊,不是让你杀了吃肉的,是要让你通过养羊成为养殖专业户。如果打算吃,羊养多了咋吃都行。但这几只不能随便吃。如果发现谁有意把羊吃了,就要取消贫困户的一切待遇。这个你们要想好,是想吃肉还是想发家致富。如果想吃肉,就别申请要羊了,免得被处罚……”李鸿君知道,扶贫不是发福利,这是个原则问题,所以就把情况给他们说明白了。

  老闫沉默半晌,说了一句:“那我就试试吧!”

  羊送来时是五只,一只公羊、四只母羊,品种是繁殖能力极强的小尾寒羊,一年繁殖两次,一次可产四五只羊羔。老闫试养成功了!两年后,羊群扩大到一百二十多只。利用放羊的方便,闫保利又兼任了村里的护林员,每年从村里领回五千元工资。一年下来各项收入加一起,少说也有三万多元。日子过好了,老闫的腰病也好了许多,见人笑脸也多了。

  三

  村里的变化和驻村工作队的辛勤努力,小窝卜村的村民们都看在眼里。大家对李鸿君的评价,与他刚来时相比已经大不一样。一提起这个城里来的年轻人,大伙儿无不交口称赞:“这小伙子可真行!”一些老人不但把他当自家的后生待,甚至有什么事情都愿意和他说,让帮着拿个主意。李鸿君不仅得到了小窝卜村村民的信任,而且获得了更大范围的认可——在吉林省五十位最美驻村第一书记的评选中榜上有名。这些光环的背后,是三年多来这个“八〇后”心灵上的历练和行动上的担当,是那些闪着光亮的汗水和泪水。

  三年多来,为了村里的父老乡亲,李鸿君放弃了所有双休日和大部分节假日,端午、中秋、元旦都在村里度过。如此一来,他自然也放弃了与家人的团聚时光。每次回家,小小的儿子都会一把抱住爸爸,大喊:“爸爸来啦!”在孩子的感觉里,爸爸像客人一样难得一见。每次听到孩子这一声喊,李鸿君的心里都一阵酸楚。好在妻子想出了一个可以兼顾的办法,每到节假日,便开车带着孩子来看望他。妻子说,这样也可以让孩子看看他爸爸是怎样工作的,教育孩子长大后也要像爸爸那样,做一个有理想有担当的人。

  记得有一年中秋节时,李鸿君照例不能回家。在这个团圆的节日里,再怎么忙也要回家与家人团聚,但村里的事情实在是太多。那天,李鸿君正在埋头忙碌,一抬头,突然发现母亲拎着水果来看他了。这时他才想起来,已经很长时间没去看母亲了。这样的节日,本该儿子拎着月饼、水果去看母亲,现在却让母亲来探望儿子!李鸿君的眼泪当时就流了下来。

  “儿子,别难过,你能沉下心来干事业,妈为你高兴啊!”母亲赶紧安慰李鸿君,母亲也流泪了。但是,脸上流着泪,心里却是幸福的。泪水中,她看到的是投身于脱贫攻坚事业的儿子,在不断地成长、成熟。

  是啊,当初村民们看不入眼的年轻人,现在已经成为乡亲们信赖的领路人和主心骨。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