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雄安新区:不负春光 向“新”而行
2025-04-06 07:58: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4月1日,河北雄安新区迎来正式设立八周年的大日子。雄安新区建设是“千年大计”。8年来,新区向“新”而行,探索了“工坊富农”“菌仓强农”“智慧助农”“文化靓农”“金融惠农”“院校兴农”模式,涌现出一个个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为这片热土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活力。

  党建联建聚要素,沃野田畴绘新景

  人勤春来早,大棚育苗忙。走进安新县端村镇东垒头村的冬暖式蔬菜大棚,棚内暖意融融,泥土芬芳扑面而来。1月下旬种下的西瓜苗长势喜人,预示着今年的好“丰”景。

  “我们村大棚是2022年10月份开始建的。1号棚里的彩椒刚刚收获,收入约17万元,现在又种下了一批哈密瓜幼苗。”东垒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振军兴奋地告诉记者。

  东垒头村大棚里的西瓜长势喜人。 车婧 摄

  东垒头村是典型农业村庄。2022年6月,新区党群工作部举办了“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专题培训班”,刘振军前往山东寿光参加培训,萌生了党建联建合作发展的念头。他主动与寿光市崔岭西村党支部书记崔玉禄取得联系,多次表达合作意向和诚意。最终,崔玉禄被刘振军的“我没有别的想法,就是想带着咱村的老百姓一起过上好日子”这句话打动了。

  自此,东垒头村与崔岭西村,这两个相隔500公里的村庄,开启了“一对一”结对共建“飞地蔬菜园区”的合作模式。两村积极推动“村村联建”,采用“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在东垒头村合作发展高品质设施蔬菜种植产业。

  仅用了1年时间,东垒头村村“两委”干部和党员便带头流转了157亩土地,建设了14个高标准蔬菜大棚。村党支部统一流转土地,统一建设大棚,成立了合作社统一管理,并注册了“晟垒头品”商标,村集体一年增收10万余元。

  村民张孟然负责2号大棚,他笑着告诉记者:“我以前在村里种300多亩地,收入虽然和现在差不多,但人很辛苦,起早贪黑。现在,我只种4亩地,农忙时间不长,收益稳定,农闲时还能做点别的事儿。这么算来,一年的收入增加了不少。”

  “我们种彩椒、甜瓜和西瓜,一个棚毛收入差不多能达到25万元。”刘振军说,“村民们看到种植蔬菜收益高,好多人都来询问村里能不能再发展几个大棚,他们也想加入。”

  跨区域党建联建,让雄安新区引入先进技术、科学方法,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还破解了村集体土地资源不足、发展模式单一的瓶颈,实现帮助村集体增收、促进群众就业双赢局面。

  党建旗帜聚民心,乡村振兴上台阶

  3月12日植树节,在雄县雄州镇黄湾村的巾帼共享农场里,一群身着迷彩服的女民兵热火朝天地搬运树苗、挖坑培土。夜幕降临,训练场上,这群“娘子军”又动作利落地操练着匕首操。这是黄湾村女子民兵连普通的一天。

  黄湾村有登山队、高跷队、秧歌队、篮球队、文艺演出队等共18支队伍,总计300余人。村里还会不定时举办书法比赛、拔河比赛、广场舞大赛、登山比赛等活动。这些活动让黄湾村的凝聚力不断增强,也为村子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从村庄改造建设的施工现场,到企业生产的一线岗位,再到扶困助老的志愿服务前沿,无论在哪里,无论什么困难,只要在黄湾村微信群里一声号召,就挺身而出,立刻响应。

  一次次“有召必到、使命必达”的背后,是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秋乱带领班子实打实干出来的抓党建促乡村振兴“黄湾模式”。刘秋乱告诉记者:“现在的黄湾村,房变新、路变宽,先后获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示范性青年中心’‘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村民自治模范村’‘雄安新区美丽乡村’。这一项项成绩的背后,党组织功不可没。”

  29年来,刘秋乱始终坚持发挥党组织的带动作用,构建起以党员干部为抓手,民兵连、广场舞团等群众组织为支线的网络管理体系,形成了“支部班子成员+社团党员+社团负责人+村民”的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四级树状网络”机制。新区设立后,他又果断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将现代农业、文旅产业等作为新的发展方向,推动村集体经济进一步做大做强,并依托紧邻白洋淀的优势,将历史文化资源融入乡村建设,打造红色一条街,新建老兵小院15家,治理码头和河道,打造旅游新地标。在他的带领下,黄湾村打造出了“现代农业+文化旅游+商业”综合发展的乡村振兴品牌,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2000万元。

  “我以成为黄湾村人为荣耀,加入女民兵连更让我感到自豪。今年,我们还获得了‘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嫁到黄湾村的李荣荣谈起黄湾村满是骄傲。

  党建赋能微网格,精细治理暖民心

  在容城县八于乡薛庄村,两幅独特的地图静静诉说着基层治理的智慧。一幅密布人名的“网格化管理示意图”,一幅标注居住区和23块耕地的地理详图,构成了这个村庄治理体系的坐标。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冯建光带领党员用脚步丈量,绘制出的这两张图纸,见证着基层治理从粗放到精细的蜕变。

  13年前,冯建光带着党员挨家挨户收集民情,他们不仅摸清了全村村民的急难愁盼,更在无形中编织起一张覆盖全村的治理网络。随着走访的深入,村“两委”决定吸纳村民代表和积极分子加入走访队伍,每人分包几户,确保每个地块都有责任人。此后,村里又根据走访收集来的素材,逐渐演化出“四个网格—21个小组”的架构,实现了管理区域网格化无死角全覆盖,打造形成了“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

  “网格化不是简单的区域划分,而是治理资源的系统整合。”冯建光指着网格化示意图介绍。工作中形成了“网格长+小组长”的力量配备模式。在此基础上,环境卫生服务团、巡逻队、安全生产等专业化团队应运而生,将服务触角延伸到产业帮扶、矛盾调解等具体场景。“村里大部分村民从事毛绒玩具生产,外地客户到村进货时,巡逻队能提供及时的帮助;调解村民矛盾时,创新采用‘模范家庭’协同调解机制,让‘好姑爷’‘好媳妇’‘好孙子’成为化解邻里纠纷的润滑剂。”

  “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多维度的治理,让老百姓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群众工作也变得更加顺畅,旱厕改造、街道拓宽、环境整治、修建泄水坑等以前不太容易的工作也能顺利推进。街头巷尾说闲话的少了,村民干活的积极性高了,薛庄村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活力。“全国文明村镇”“河北省文明村”“河北省乡村治理示范村”等荣誉接踵而至,每一份荣誉里都藏着党建小网格,织就和美乡村新画卷。

  本报记者 车婧 俞玺勍

  通讯员 邸泽洲 王亮文 郭民

责编: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