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自然的浅吟低唱
2015-02-10 15:22:00  来源:大学生村官之家网  作者:铁春雷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立春过后,北京的风依旧凛冽,但似乎已有了万物复苏的迹象。新的四季轮回又将开始,在这片热闹又寂寥的土地上。我工作所在的镇有大片荒芜的土地,被墙围起来,等待开发,无法想象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前这里的模样。荒芜的土地总让人联想起荒野,想象着那里的静谧与神秘。奥尔森将人们的想象化成了行动,将自己游走在奎蒂科—苏必利尔荒原的体验细细的描述出来,于是有了这本《低吟的荒野》。

  《低吟的荒野》是美国自然文学的经典之作,2012年由程虹译成中文,与《醒来的森林》、《遥远的房屋》、《心灵的慰藉》一同收录在“美国自然文学经典译丛”。作者奥尔森曾获美国自然文学的最高奖项约翰·巴勒斯奖章,也是唯一获得四项美国最具影响力的民间自然资源保护奖的作家。本书作于1956年,半个多世纪过去,奥尔森的“荒野观”和“土地美学”丝毫不过时。

  全书分春、夏、秋、冬四部,共三十四章。都市的喧嚣并不影响人们感受奎蒂科—苏必利尔荒原的四季,只要静下心,翻开书,追随奥尔森的脚步,翻越荒山,摇独木舟,去到人迹罕至的荒野深处,听五十雀的叫声,看绿头鸭游动,闻清晨太阳升起前荒野的气息,感受月色笼罩下荒野的鲜活与静谧。奥尔森似乎全篇都在描述经历的一幕幕场景,森林、草原、河流、湖泊,松鼠、灰狼、鳟鱼,宿营、垂钓、划独木舟,但场景背后是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奥尔森对荒野深深的爱。

  奥尔森工作后居住在奎蒂科—苏必利尔荒原边的小城伊利,直到死亡从未离开。他对荒野有着宗教般的狂热,当生活的压力内心的狂躁迎面而来时,荒野是他的归处,那里能寻找到心灵的平静。平静来源于荒野的孤寂。但孤寂是对人类而言,这里从不缺少来自荒野的交响乐。对自然的体验不只是看,更重要的是听,于孤寂中聆听自然的浅吟低唱。荒野救赎着浸淫在现代社会中的人类,那里的宁静与孤寂是人类的精神家园。翻开《低吟的荒野》,我们似乎仍旧能听到来自荒野的风,那里皓月当空。

  半个世纪过去了,我不知道那片荒原是否还是原来的样子,公路是否已修到荒野深处,马尼图河边是否还有老人垂钓,捕兽者的小木屋是否还在风雪中矗立,纵横交错的水道上是否还有人摇独木舟经过,荒野是否消失在了现代文明中。

  自然文学曾是比较小众的研究领域,随着自然文学逐渐为人们重视,荒野也走入了公众视野。“与低吟的荒野息息相关的是湖畔潜鸟的呼唤,夜幕中的北极光,以及苏比利尔湖西北那片广袤沉静的大地”。更多的人看到这优美的文字,聆听到自然的声音,感受到土地的力量,荒野才有希望,我们也就有精神的家园。(北京市海淀区西北旺镇小牛坊村书记助理)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