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有感
2015-05-27 14:08:00  来源:大学生村官网  作者:北京市昌平区南口镇曹庄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张静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古人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正是这样一本能让人“会意”、“忘食”的好书。

  这本书之所以精彩不仅在于它讲述了曾国藩跌宕起伏的一生,更难能可贵的是它让每一个读者都有深深的代入感,彷佛这本书讲述的就是自己的成长历程。曾国藩并非天资聪颖之人,他如我们每一个普通人一样资质平平,参加了七次科举才终于中了秀才,还曾被考官公开发榜责其“文理太浅”。他倾慕左宗棠的才华,但左宗棠却不怎么看得上他,时常嘲笑他愚笨,说其“才具稍欠开展”。这样一个资质平庸,智商不过中等之人又是如何在晚清的历史上留下风云跌宕的一笔呢?通读全书,我们不难发现答案,曾国藩的成功主要归结于两点:一是自省,二是克己。更重要的是,曾国藩将这两点做到了极致。

  常怀自省之心。未经历练的曾国藩初入官场时吃尽了苦头,因为他一双眼珠子长在脑袋顶上,只看得见别人的错误,却看不见自己的不足。他脾气暴躁,动辄对人破口大骂,甚至看皇帝不顺眼时他也要上折子骂上一骂。自然,他遭到了群臣的排挤,皇帝的不满,甚至连自家兄弟也经常与之发生口角。此时的曾国藩若继续对周遭人谩骂下去,恐怕就无后来一手创办湘军的成就了。在关键时刻,曾国藩能及时查找自身的不足,他静下心来,仔细思虑自身之过。这一思量,他还真发现自己身上存在不少毛病“太自傲,太急切,一味蛮干,一味刚强”。他终于发现,自己总是碰壁,并非“皇帝小心眼,大臣多私心”,也与自己行事时总是高己卑人有很大关系。反思过后的曾国藩马上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进行了翻天覆地的修正。他再度复出之后,同僚们都觉得他像变了一个人一样。在日后的生活中,他坚持做“日课”,将自省之心一直贯彻了下去。当然,曾国藩的仕途、人际从此也大为顺畅。可以说,自省是曾国藩成功的一条重要因素。古语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曾国藩为镜,我们也能照出自身的不足,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我们是否做到了“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若我们每个人都能常怀自省之心,常思自身之过,少用抱怨、泄愤的态度去对待他人,这个社会就会少了很多戾气,我们的人生之路也会顺畅很多。

  常思克己之道。曾国藩成功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他将克己做到了极致。三十岁那年,曾国藩立志“学作圣人”。至此,曾国藩开始了异常艰辛的自我修炼之路。要知道,克己就是要与自己常年养成的坏习惯以及自己的性格弱点做斗争,而坏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力,要克服是何其困难,要改变性格更是难上加难。在学作圣人的路上,曾国藩经历了无数的心灵磨难,每当坚持不住的时候,他就用自己顽强的意志与本我做殊死斗争,用一腔蛮力与坏习惯血战到底。也正是因为曾国藩走了一条近乎残忍的克己之路,他从一个平庸的人彻底“脱胎换骨”了。三十岁之后的曾国藩,戒掉了烟瘾,褪掉了浮躁的心性,克制了自己争强好胜的本性,养成了做事有恒,居心平淡的习惯,他自身的气韵品质也在不断得发生着蜕变。“晚年曾国藩总结自己的人生体会说,人的一生,就如同一个果子成熟的过程。不能着急,也不可懈怠。人的努力与天的栽培,会让一颗树静静长高,也会让一个人慢慢成熟。勿忘勿助,看平地长得万丈高。”(引自《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可以说,此时的曾国藩已然与当年那个心高气傲、桀骜不驯的愤青判若两人。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修身克己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每一个人不管天资如何,只要我们肯下得苦功夫,就能做自己人生的锻造师,从混沌中幡然醒悟,走出自己的人生之路。  

  最后附上《曾国藩日课十二条》,希望与大家共勉。

  一、主敬: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不沾恋;

  四、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

  五、读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六、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功夫;

  七、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八、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

  九、日知其所无: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

  十、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多寡,养气之盛否;

  十一、作字:饭后写字半时;

  十二、夜不出门。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