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三毛的书,她和荷西之间的感情记忆犹新,她用经历点缀着文字的生动;喜欢龙应台的书,母亲和儿子的通信尤自未尽,她用情感、思想与文字擦出绚烂的火花;喜欢杨绛的书,“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她用纯真的泪珠化作朴实的文字,让人潸然泪下;喜欢安倍夜郎,温情故事在午夜餐厅中上演,人物性格跃然纸上,他用朴实的笔画诠释着社会的共性。我喜欢读书,小时候喜欢,现在也是。
深有体会,每当我收获一本新书,就觉得自己拥有了巨大财富,沉浸在书海中,不能自拔。读书丰盛了我的灵魂,让心灵有所寄托。我从小就热爱阅读,小时候住在外婆家,每次外婆带我进县城,我总是要当第一时间奔向书店买几本书。幼时爱读小人书和连环画,他们的世界是那么的神奇。三年级学写作文后开始对文字世界着迷。除了家长允许买的作文书,也偷偷看了一些武侠书、言情书,还有家里仅有上半部的《红楼梦》。
中学时代,由于学习任务繁重,学校图书室对学生开放的时间有限。平时利用放学的时间,我会在学校附近的书店美美“饱餐一顿”,然后再带上几本书回家,外婆看我每次回家手中都拿着几本书,总是关切的对我说:书要看,营养也要跟上。我知道这是慈祥的外婆在“责怪”我把零花钱全用在买书上面了。
读大学时,开放的图书馆在我面前呈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图书馆就好像我新发现的大陆,每天我都会去那里进行“精神掠夺”,满足了我对书长期以来的渴求。我疯狂地借书,疯狂地阅读。诗歌、小说、各国名著、人物传记,只要是我感兴趣的题材和故事,我都借来看。
工作后,每逢下班的傍晚,漫步回家途中路过那间书店,我总会买上一本书,放在床头,晚上细细品味。多年的阅读,让我的文字亦有了那些主人公的色彩,或是朱湘的情思,或是鲁迅的尖锐,亦或是易安居士的婉约。
读书是个渐进的过程,是个坚持的过程。“积学以储宝”,“书到用时方恨少”。学习要日积月累,没有捷径可寻 ,书要一本一本地读,故事要一个一个的听,道理要一个一个的懂。从无知到有知,从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最后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积学,需要毅力,更需要韧性。
黄庭坚曾经说过:“三晌不读书,语言便无味,面目就可憎。”英国约翰逊博士曾写下一句话:“不读书,无所可思,无所可言。”阿信曾感叹道:“一本好书,就像在黑暗中为你开了一扇有蓝天的窗。” 有目的有计划地读书要经常性,偶然翻看一本与自己的行当无关,甚至也不是自己想看的书,也是有必要的,开卷有益、经验之谈是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