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先生的《乡土中国》这本书虽然是社会学入门级读物,却有着深厚的理论素养作为支撑;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上乡土浓浓的气息,没有了让人忘而却步的拗口难懂的理论术语,读后确有万条万缕了然在胸的豁然开朗感”,正是这段颇高的评价使我萌生了对《乡土中国》的兴趣。
果然,读毕,感触良多。一方面是因为我的童年时代几乎都是在乡土的环境中度过的,因此我就是一个地道的乡土中人,如今,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生活,更是浸在这浓浓的中国式的乡土味儿之中;另一方面,这本书写于20世纪40年代末,到现在已有60多年的时间跨度了,而这60多年来,中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让我感触颇深。
在我看来,费老反复在提一个词——乡土。他说“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土中国》一书开篇注重于写中国的乡土,后面多转化为写乡土的中国。中国的乡土自有其特点,而中国也的确带有浓浓的乡土味。直到现在,这种味道也还处处可闻。
中国现在的乡土状况如何呢?整体而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而这未免有失精细,我姑且以我所在的农村为例,这情况对于我来说还是比较熟悉的。平时在村里,最有感触的便是孩子少了,减了不少热闹。村中的老人过世的也多了。让人不好意思的是许多村里的人大多叫不上名来,真有一点物是人非的感觉。学校合并,上初、高中的孩子经常不回家,更别说大学生了,这就让长老权利的施行大打折扣。虽然我在社区工作,但是社区之中也大多都是农村城镇杂居的情况居多。有一次,做入户调查,我发现农村家庭的收入构成,其中确有十之二三的家庭以外出务工为主要的收入来源,成为农民工。以上所述也应该是大多数中国农村普遍存在的状况了,这当然与费先生所在的那个年代的乡村不同了,然而虽然有这么多的变化,但是对于每一个乡土中人来说,土地依然是亲切的,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密切的,所以乡土本色是维持住了。
当我们把视线从乡下转移到整个中国社会,和谐社会是近年来的主流理念。在文化方面,这首先需要道德与法律的和谐,恩威并重才能不失方寸。类似于费先生的人治与法治,法律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这也让我对费先生的“无讼”观点深有体会。大约在五六年以前,邻居两家因为一件事故发生争执,但当时双方都没有考虑诉诸法律,最终在村里几个有威望的老人的协调下私了,两家至今也还都和气。另一件事是去年暑假时的,双方发生了一点小事,但第二天就有一方收到了警察的罚款,互为邻居的两家从此形同陌路。无论是巧合还是必然,总是有这么一个无讼的趋势存在,这正如费先生预料的那样:只有在社会秩序和思想观念上进行一番改革,法治秩序才能建立,而如今这种改革很大程度上已成事实,这个过渡也就理所应当了。
读完这本书,我发现在重刊序言和后记中有一句同样的话:这算不得是定稿,也不能说是完稿,只是一种尝试的记录罢了。这句话的确很到位,理论创新永远不会有完稿,甚至不会有定稿,人的一生应当有不断探索的精神。费老这种孜孜不倦的理论创新精神和求质求真、舍生忘死的实践探索精神也深深打动了我,他那谦虚、认真、务实、敢于向未知领域进军的学术精神也教育了我,于是我想借费老的话结尾—— 这不算是完稿,也不能算是定稿,只是一种尝试的记录罢了,愿我们的青春与经典同行,至臻,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