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黄河边的中国》有感
2017-01-18 16:36:00  来源:大学生村官网  作者:郭晗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楚·宋玉《风赋》有言,“风起于青萍之末”,这里所讲的“风”是指台风。台风威力巨大,但在水面上初起时,人们也只是看到青萍微动,谁曾想“青萍之末”的这股力量竟能翻天覆地,甚至造海移山。元旦期间,一口气读完了《黄河边的中国》一书。让我对“风起于青萍之末”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所有“三农”问题引发的极端事件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大风好辨,小风难辨,如何在基层工作中,将尚处于萌芽之时的问题,辨清本质,预见走向,引导疏通,促进农村和谐稳定、健康发展,不仅是一个社会课题,更是一个政治课题。

  在这本书中,社会学家曹锦清以日记的形式向读者详细阐述了90年代中期,他深入中原地区近一年的时间里,对河南农村现状的观察思考、调查研究。说实话,这部日记式调研记要并不好读。一是信息量庞大。作者在每篇文章的叙述中,常伴以深刻的洞见,或是对社会事实、社会情绪的观察剖析,或是对文化宗教、社会体制的理论阐述,作者的博学慎思使笔者本身并不强大的思维不停接受着知识轰炸,见地之深刻到位也令人折服。二是始终没有留下调研结论。作者通过逐日访谈,讲述着所观、所闻、所谈、所思、所虑,将读者带入情景,却始终未言“结论”,留给读者很大的思考空间,而笔者对于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变化了解尚浅,读后的困惑远大于思路,正如作者文末所说,“河南之行到此虽划一句号,但它留给我的依然是一个问号”。

  看完此书我发现,虽然笔者是一名大学生村官,在村工作已有一年多时间,可对农村的了解认识还远远不够。正是如此,笔者明白了东营市委组织部为我们大学生村官赠阅此书的良苦用心:当代的大学生村官“要从卑微的营谋中超拔出来,积极关注我们民族的现代化历史进程。要理解我们民族的过去,目前所处的位置及所愿、所能达到的目标。”这句话是作者演讲时对河南大学的学生们说的,我想这也是组织想对我们每一位大学生村官说的。

  如今20多年过去了,当时书中记录的很多农村问题已经得到改善或解决,一些农业政策也发生了变化,例如,现在国家已取消了征收农业税等,但本书作者采用的调研方式、对农村问题的思考探讨以及对农民群众的深厚感情等对今天的农村工作仍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一、调查研究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工作方法

  刚拿到《黄河边的中国》一书时,笔者曾思考:历经20多年,为什么这本书未被遗忘,仍被大家视为农村工作的参考典范?是什么力量让它自2000年出版至今已增印12次?为什么它的发言权谁都“停止”不了?

  这本书本身就是答案:真实的调查研究。为了了解改革开放后农村社会的实际变化情况,作者开启此次调研之旅;为了保障调研的真实性,作者沿“亲友关系”网这一非官方路径进入调研现场;为了避免理论框架“先入为主”忽略“社会事实”,作者“悬置”理论,以“无知”状态观察社会事件,以期找到能够理解社会生活的真正理论。

  调查研究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工作方法,闭门造车实属异想天开,真知灼见不会来自庙堂之上,只有进入群众中调查研究,了解事情的真相和全貌,才能准确把握问题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找到解决的思路和对策,这样的调查研究工作最真实、最权威,这样的“发言权”永远不会落空。正如习总书记在年末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指出的:“抓好落实,必须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对真实情况了然于心”。对于我们大学生村官而言,不仅要深入群众开展调研,倾听呼声,体察情绪,更要与时俱进,创新调研方式,拓展调研渠道,听实话,察实情,才能办实事、办好事。

  二、学会利用“熟人社会”打开基层工作局面

  “熟人社会”一词最早由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出, 即“只有生于斯、长于斯的人群里才能培养出这种亲密的群体,其中各个人有着高度的了解。”农村社会是典型的“熟人社会”,亲疏远近有别,也存在诸多忌讳和防范。一个从来没有在村生活过的陌生人,想要真正了解这里的实际情况恐怕并不容易。这也是为什么作者选择借助私人关系网进入调查地的原因,能够迅速消除受访者的陌生和顾虑,最大限度获得真实信息。但这同样也是作者忧心的一点:“在具有浓烈人情文化的中国,能否将人情关系排除组织并只限定在私人生活的范围内?这是管理学必须研究的重大课题。”

  中国“熟人社会”的人情文化是门学问,这门学问也是我们村官工作中打开工作局面的重要途径。一方面,我们要利用“熟人社会”亲疏远近有别这一特点。“先做村民,再做村官”,不深入农民,不了解农民,注定会与实际脱节,无法履行好村官职责。只有靠近他们,多与他们拉家常,多帮他们解决些实际问题,拉近心的距离,成为他们的亲人,才能听到他们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声音。另一方面,我们在工作中更要力戒“熟人社会”在待人处事方面出现的“面子”、“圈子”问题,时刻做到以民生为重,秉承“公平”“公正”“公开”的处事原则,让村民放心安心,才会与我们更贴心。

  三、带着真挚的感情去工作

  我对书中的两处情节印象颇深。第一处是基层政府公务人员向农民征收名目繁多的税费时,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对农户的疑问从不解释,最后“官逼民反”,农户上访上告。第二处是作者对一位拖着六个孩子的父亲说:你们为生男孩把自己搞到这个地步,只能应付全家八张嘴,再没有能力送他们去读书,你养的是一群女文盲和一个男文盲,他们终究还是在社会底层苦苦挣扎,没有能力改善生活,如此人生还有什么乐趣?这位父亲眼眶湿润地说道:“你把计划生育的道理讲到农民心里去了……可惜如今的干部只知道罚款。”

  看了这两个真实的故事,我在想,我们常说基层工作难做,真的是基层不好相处?还是我们的工作方法、工作方向有问题?在开展工作时,我们真的把他们当做亲人了吗?说好要当基层政策的“宣传员”、“讲解员”呢?这两个故事给我太多警醒,如果基层工作人员从一开始就耐心向群众说清政策,讲明道理,他们的生活会不会与现在不一样?习近平同志在今年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强调: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脑中,以人民忧乐为忧乐、以人民甘苦为甘苦,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做基层工作更要如此,始终牢记我们的职责是为人民群众服务,我们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把心交给百姓,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积极交流沟通,化解负面情绪,只要心里装着他们,再笨拙朴实的语言也会有万钧之力,从而打开群众的心门。

  “风起于青萍之末”,中国有8亿多农民,如何发展农业,稳定农村,改善农民生活,始终是我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基本问题。在这“青萍之末”中,究竟藏着风险还是机遇,能否将这股风凝集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磅礴伟力,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效。

  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我们应竭尽所能做好基层工作,让每个风起之处阳光向暖,让每个风起之处充满社会主义正能量,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现代化建设增添动力,激发活力,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作者为山东东营广饶街道颜三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