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接触梁家河村,是在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时候,书中记载了年轻的习近平在梁家河村下乡插队的7年知青生活,他与村民同吃同住,打坝挑粪、修公路、建沼气,在这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一个青葱少年最后担任了大队党支部书记,“梁家河精神”犹存脑海。而今,我有幸参加了县委组织部组织的延安红色教育学习,带着满心欢喜与兴奋去探寻那个敢拼敢闯、艰苦奋斗“年轻人”最真实的知青岁月。
自力更生,此心安处是吾乡。沿着一条平坦的柏油路向山里走了几公里,就到了梁家河村,40多年过去了,如今当我们一行年轻人行走在美丽的梁家河村,村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平坦的柏油路、灌溉良田的水坝、整洁干净的农家乐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位来自北京的15岁少年被分到了梁家河生产大队二队,他曾说自己在梁家河度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和思想关。当我们走进习近平住过的那孔知青窑洞旧址,一进门便是一张大通铺炕,我特地摸了摸发硬的炕面,炕上一张小桌子,炕的北头是一个连锅灶,冬天天气寒冷,就靠在连锅灶上烧点柴火取暖,再往里走是一些简单的摆设。可以想象40多年前,这样穷困的条件对于一个外来的十几岁的少年来说,并不是那么容易过的。我们大学生村官,同样身在农村,但面对着工作条件已经好了很多,年轻人都想到条件更好、待遇更好的地方发展,但是,既然我们选择了扎根基层,就要把自己年轻,有活力、创造力的心安放到服务于老百姓上,把他乡当故乡,“花若盛开,蝴蝶自来”,我们又何愁没有“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一天。
艰苦奋斗,梅花香自苦寒来。在习近平住过的知青点的那孔窑洞的墙上,挂着习近平入党批复函件照片,落款是1974年1月10日,也就是这一年,20岁的习近平当选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在梁家河“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旁边的墙上有一幅宣传画,画两旁写着“自立更生、艰苦奋斗”几个大字,字的中间描绘的是习近平当年带领群众修建沼气池的场景,后来全村都建起了沼气池,解决了烧菜做饭照明问题。他还在村里建起了磨房、代销店、铁业社,艰苦奋斗、改革创新的精神在他身上熠熠生辉,“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可以大有作为”这句话在习近平身上得到了最好体现。当我亲身感受到习近平工作、生活过的地方,再回头想想大学生村官刚入职时,曾经对基层条件艰苦、待遇不高的埋怨,羞愧不已。党的十九大顺利召开,当前正是脱贫攻坚的决胜阶段,一些贫困地区办公条件不好,但村里的乡亲们需要我们年轻大学生村官党员发挥干事创业激情,发挥创造力和聪明才智,需要我们带领老百姓“撸起袖子加油干”,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这次延安红色之行,我的身份除了是一名党员、一名大学生村官,也是郯城县新知青社的一员,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已一去不返,而我的“知青岁月”才刚刚扬帆启程。自问“初心”是否还在,方知前路去向何方,只要我们心里仍然住着那个艰苦奋斗、敢拼敢闯的“知青”,我们就一直在干事创业的路上。(作者为山东临沂大学生村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