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山村的脱贫故事
2019-12-02 14:55:00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陈勇礼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从第一次走进秦巴深山那个小山村,已经整整五十年。小村呼名“横山子”,曾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川陕苏区。由于交通闭塞,直到前些年这里仍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里的极贫特困村。

  我先后五次进村,从访贫、救贫到扶贫,感受到国家对贫困乡亲的关怀从未停止过,乡亲们渴望脱贫致富的努力也从未停止过。记得多年前第四次走进横山子,我们同乡亲们坐在火坑边促膝交心。讲横山子贫穷困难的现实和原因,讲脱贫致富的紧迫性,讲横山子的环境和优势,讲横山子怎样挖穷根栽富根。说到现实,有针对性;说得真诚,打动人心。横山子人又一次淌着热泪,脱贫致富的激情在沸腾在升温。

  “要想富,一分地里精心务,九分山上下功夫”。山下山上,苦干实干,因地制宜,宜粮则粮,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果则果,宜药则药,宜菜则菜……八仙过海,各显其力。横山子的乡亲们脱贫致富打开了大门。

  今年夏天,沐浴骄阳惠风,我第五次走进横山子。这次进山,为了同享乡亲们的欢乐和幸福。小村变化之大难以语言表达。留在记忆里那些山岩下小溪旁林草间的破旧木棚,矮小污黑的土屋,已无踪影。靠近两幢新楼旁边,专门留作“忆苦思甜”的两处老屋墙上,写着几幅大字:“老屋的记忆”“住新楼不忘旧房”“乡愁是这旧旧的矮屋”……告诉来访人:昨日横山子人多么穷和苦,今日横山子人多么的幸福。

  一栋栋特色精致的崭新民居,伫立在山前河岸林间。一台台拉货车摩托车小汽车,停放在院坝门前。宽敞的水泥公路,可从家门畅通山外。小河清澈,淙淙有声,乡民老小都重视治理污染,保护大山里怡情万千的自然氧吧,保护这片热土的美好生态。

  年丰而人寿,时尚的穿戴,童叟的笑脸,文明的风范,同青山共享祥和,与绿水共祈泰然。

  横山子的耕地是整治后的产业田园,横山子的头顶上是蔚蓝的天,横山子的东南西北是绿色的林海,横山子的乡亲们笑得那么香甜。文化室、卫生站、幼儿园、便民店、服务中心……仿佛山外的小城搬到了山里面。

  屋内享受媲美城市的现代化,屋外却是分外宜人的山水风光,远离城市的喧嚣和繁杂,给山里人的生活增添了太多恬美温馨悠然。

  “三通”,送走贫和困,通来富日子。“两不愁,三保障”,一项一项落实。绣花般的精准扶贫,实实在在的真脱贫。横山子人宣告:全村一百八十五户,六百四十五人,一户不落,一人不掉,已彻底告别贫困,正式摘帽。

  地图上,古老的横山子仍然坐落在那片大山里,而展现在眼前的,已经是一个欣欣向荣的新的横山子。

  看一个小山村的变迁,如同在一滴水中去寻找太阳的奇异光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特别是不能忘了老区。横山子,当年的川陕苏区,红军战斗过的地方。为推翻“三座大山”,翻身求解放,献出过亲骨肉、大山的好儿郎。今天,乡亲们牢记总书记的“一个不能少”,为推翻贫穷这座大山,奋进在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上。

  横山子村还打造出了自己响当当的乡村旅游名片,大山里又多了一个奇特而别致的景点。山外人来研讨横山子的沧桑巨变;城里人来品读横山子的今昔画卷。横山子的名声,远扬大山之外。

  五进横山子,写下一首新诗:

  期盼脱贫五十年,步履重重记心间,

  世代贫穷苦连连,脱贫攻坚难上难。

  而今贫困已摘帽,感慨何止万万千,

  小康路上不停步,追逐美梦再向前。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