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下台村第一书记帮扶脱贫记
2019-01-25 16:02:00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郜晋亮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这十几年来,村里有点本事的人都陆陆续续离开了,有的投奔子女,有的投奔亲戚,只是因为穷得过不下去了。以前全村203户,现在常住户只有58户。外面没有沾亲带故的人,只能将就着过日子。”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下台村老支书周学亮说起村里以前的穷日子,满心无奈地说,“留下来的近一半都是贫困户。”

  下台村的穷用眼睛能看到,用手能摸得到。弯曲的山路是这里通往外界的唯一通道,一场大雨、一场大雪就能让村子与世隔绝;土墙土房,手摸一摸就能掉下土渣;所剩不多的耕地,即使最好的年景也不会有太好的收成。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下台村的人不懒,只是想发展却没有条件。

  “如今这一切正在改变,而且将是翻天覆地的变化。”驻村第一书记、青海省农牧厅干部邓生栋坚定地说,“全村将实施易地搬迁,最快今年6月就能搬进位于县城边的新居。这是村里人盼了多少年才盼到的大好事。”

  当搬迁的消息在村里传开后,村里的老老少少都乐坏了。村民周焕邦告诉记者,家里的土房子从自己记事的时候就有了,到现在少说也有50多年了,真是住够了这穷窝。他说:“想着快要搬出去了,心里就舒服得很,打工方便,看病也方便,比这山沟沟、穷窝窝不知道好多少倍。”

  在高兴之外,邓生栋思考得更多,为了能让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邓生栋和驻村工作队员经过调研与分析,罗列出村里搬迁后必须解决的三大问题——如何做强产业及壮大村集体经济,如何解决村民的产业发展及就业,如何在村民离开土地后找出一条增收致富的路子。

  邓生栋说:“其实,解决这几个问题的关键还是要发展产业,让产业成为贫困群众稳定增收的动力源泉。既要发展集体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也要发展贫困户自家的产业,双管齐下,真正实现村强、民富、生活美。”

  从贫瘠中看到希望,在贫瘠中挖掘潜力,驻村的第一天邓生栋就暗下决心,要用行动去实现这一目标。就是这个在所有人眼中连种地都种不出希望的穷地方,现如今村里的肉牛养殖场已经有了不错的收益,不仅2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拿到了分红,有的还在养殖场务工挣工资。

  “这种相对封闭的环境,具有生态、无污染等优势,最适合发展养殖。今年我们还试种了饲用玉米,每亩地的产量将近7吨,为做强村里的肉牛养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邓生栋说,“目前,村里有80%的土地实现了流转,等村里搬迁后,养殖场将把所有的土地进行流转,发展规模种植。”

  看着村里的肉牛养殖发展越来越好,邓生栋心里很是欣慰。不过,他又开始谋划新的发展思路。“村里有很多好东西,比如土鸡、土豆、荞麦、野葱花等,可是好东西怎么才能找到好市场呢?”邓生栋说,“发展电子商务一定是能帮助村里这些土特产打开销路的好方法。”

  在单位的支持下,邓生栋为村里注册了电子商务营销中心,开始探索“电商+扶贫”的精准扶贫新路径。由电商中心与合作社、农户签订订单收购农产品,依托电商中心专业技术加工、包装,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发挥电商带动农畜产品销售作用,大力推进订单农业和农产品网络营销。

  目前,全村20余户农户与电子商务营销中心签订农产品代销合同,按市场价优先收购贫困户农产品,通过在京东和淘宝开设的电商扶贫特色馆为贫困户销售农产品。如今,土鸡、土豆、荞麦、野葱花等土特产已经打开了销路,卖出了好价钱。“2018年,北京的客户一下订购了村里2000只土鸡,是目前最大的一单。”邓生栋说。

  所有的工作,所有的辛劳,所有的付出,最终都要落在贫困群众增收上。功夫不负有心人,根据调查统计,目前下台村24户建档立卡户中,人均可支配收入最低为4434元,最高为14114元。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