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首批“百名示范”村书记座谈会现场。
“职务虽小,格局不能小;观念要变,初心不能变;身段要软,肩膀不能软……”11月25日,在江苏省“老支书精神”传承——首批“百名示范”村书记座谈会上,32岁的南京市江宁区横溪街道石塘村党总支书记郑涛说,他甘愿做一颗乡村振兴的“螺丝钉”。在郑涛的努力下,七年多时间,石塘村人均年收入由不足万元增加到5.2万多元,成为中国最美村镇典范、全国十佳魅力新农村。
座谈会上,包括郑涛在内,五位村党组织书记按年龄大小依次发言,畅谈了传承新时代“老支书精神”的做法和体会。他们分别是,59岁的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党委书记吴惠芳、55岁的海门市余东镇长圩村党总支书记戴美英、53岁的盐城市亭湖区五星街道五星村党委书记孙维亚和50岁的连云港市赣榆区柘汪镇西棘荡村党委书记钟佰均。
命名首批“百名示范”村书记,是江苏传承新时代“老支书精神”的重要环节。继去年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寻找老支书精神”活动后,江苏今年启动实施“村书记‘百名示范、千名领先、万名骨干’工程”,100名政治素质好、道德品行好、带富能力强、示范作用强的村书记被命名为首批“百名示范”村书记。
“百名示范、千名领先、万名骨干”工程简称“百千万”工程,即每年选拔100名示范村书记、培养1000名左右领先村书记,以此辐射带动全省1万多名骨干村书记,形成“万名看千名、千名看百名、百名常青树”的梯级管理和晋位升级工作格局。江苏省委常委、组织部长郭文奇说,“百名示范”村书记,展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的良好形象和精神风貌,他们平均任职年限14年,其中15年以上的42人、20年以上的22人,虽然他们来自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经历,但相同的是他们对党忠诚、创新实干、爱岗敬业、严于律己,体现了“老支书精神”的赓续传承。
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期间,江苏省委组织部围绕“加强新时代村书记队伍建设”开展专题调研,发现村书记队伍建设存在角色定位之痛、选人用人之痛、能力提升之痛等“七个痛点”。针对这些痛点,江苏把组织实施“百千万”工程当做突破点,力争通过“省级抓示范、市级抓先进、县级抓骨干”,推动全省农村基层带头人队伍建设全面突破、整体提升。
根据“百千万”工程安排,为推动村书记工作转型、能力升级,江苏将坚持省市县联动,组织实施村书记轮训。省委组织部统筹安排学历提升教育,并加强实践锻炼,积极选派村书记到县乡机关、企事业单位跟班学习,选派村书记到重大项目一线等重大任务上挂职锻炼,在实战中见世面、长才干。同时,落实好县乡共管暂行办法,继续探索村书记专职化管理,推动各地像管干部一样管理村书记、像抓重大项目一样抓村书记队伍建设。
强村富民之路,是怎样走出来的
——在江苏省首批“百名示范”村书记座谈会上的发言
让农民过上 城里人的日子
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党委书记
吴惠芳
2005年9月,我从部队回到家乡永联村。15年来,我把“让农民过上城里人的好日子”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带领村民们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奔向文明、和谐、富裕的好日子。
永联村是一个10.5平方公里、有11000个村民的经济强村,如何才能让农民过上城里人的好日子,我一时还无从下手,找不到北。当时,党中央提出了新农村建设“五句话”标准。我意识到,这就是我们永联村建设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我与村党委一班人提出了农民过上城里人好日子的具体目标:居住方式城镇化、生产方式产业化、生活方式市民化、管理方式规范化、就业方式多样化、收入方式多元化。2006年初,国土资源部出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这是农民集中居住、实现居住方式城镇化的大好机遇。我们借助村集体经济实力雄厚的优势,规划建设了安置房、小学、医院、商业街、农贸市场,一座现代化的永联小镇拔地而起,很快散居在田间地头的3000多户人家陆续搬进了新家,享受到了城镇化的生活环境和条件。
村民们住在小镇上,工作在村办企业永钢集团,拿着高工资,但这样的日子并没有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快乐,相反出现了一些过去所没有的不良现象。比如,挤占楼道公共空间,邻里矛盾纠纷增多,甚至在公厕里面杀鸡宰鸭、在绿化地里围栏种菜、在景观河里洗衣淘米等。于是,我就组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修订文明家庭奖评比办法,把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社区管理、遵守交通法规等作为考核内容,按照得分多少,分别颁发金色文明家庭奖和银色文明家庭奖等,以此营造向上向善的氛围。同时,我还带着村民代表到杭州去,看看那里的老百姓早晨是如何在西湖边上跳舞,晚上在运河边上散步。回来后,我们就在村里建起了小戏楼、文化活动中心、爱心互助街,引导农民像城里人那样过上健康向上的日子。我们永联村连续五届被评为“全国文明村”。
随着永联村办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大幅提高,永联小镇上的人口也急剧增多,出现了村民经济分配不公平不合理,以及社区居民生活不和谐等问题。我知道,大家的事,只有大家来管,才是最有效的。这些年来,我们建设了村民议事厅,制定了村民议事规则,分别选举产生了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和议事团,经济合作社社员代表大会和议事团,形成了代表大会议大事、议事团体议难事、楼道小组议琐事、媒体平台议丑事的村民自治办法。探索构建党建引领、区域协同、群众参与、依法办事的治理格局,初步形成了村党委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模式。我们永联村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建强基层组织 是最大的主业
海门市余东镇长圩村党总支书记
戴美英
我从19岁到村工作,至今已有37个年头。有人说,农村工作难做,难确实难,但我的体会是,只要用心干事业、用情待群众,收获远比付出多。
发展生产,让钱袋子鼓起来,是农民最关心的事。记得组织安排我到长圩村担任书记时,村里负债高达30多万,群众手里也没什么钱。当时,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让家家户户的日子好起来。
2004年,村班子结合实际,在多次考察后决定推广蔬菜规模种植。但刚动员就遇到了阻力,老百姓不看好,怕承担风险。我带领村干部先行先试,投资建设了50多亩的连片示范区,成功以后,指导村民学技术,和村民签订包销协议。在“零风险”的保障下,全村共种植了500亩露地蔬菜,由村里统一育苗、统一指导、统一包销,当年亩产收入就达5000元,比传统产业增收近5倍。通过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我们建成了千亩高效设施农业园,成立了蔬菜专业合作社,1197名村民加入合作社。
除了蔬菜产业,村里还积极为想创业的村民提供项目选址、用电、招工、生产等帮办服务。现在的长圩村,有个体工商户200余户。2018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2.98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近80万元。
都说群众工作难,其实,说难也不难,关键是要始终以不变的真情服务,满足万变的群众需求。他们的心里暖和了,脸上的笑容就会越来越多。
我常说,“村干部应该在田间地头办公,脚上的鞋多一层泥土,和群众的心就拉近一尺。”多年来,在我的联系本上,记满了老百姓的问题,每划掉一个,我的内心就多一分满足。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的村容村貌也得到根本改观:全村道路全部实现硬质化,安装路灯210盏,村级绿化率达45%;投入30万元建起乡村文化大舞台,定期举办文化活动,邀请市级剧团下乡演出,极大丰富了村民文化生活;为全村16户贫困户实施危房改造,为20户低收入户安装光伏发电,每户每年可增收1200元到4000元。
作为党组织书记,建强基层组织是最大的主业。我时刻把党组织班子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记在心上、抓在手上,把党建工作与产业发展、群众需求、基层治理深度融合,形成党建引领方向、助推发展、精准扶贫、惠及民生、强基健体“五彩长圩”党建品牌。
今年以来,长圩村对照各项规范指标,对党群服务中心进行提档升级,在5家专业合作社党支部设立开放式主题党日点,在2个片区和2个“两新”组织建立4个支部,推行“小宅长、小河长、小路长”三小队伍建设,通过1名党员联系10户群众,把“365党建服务”延伸到产业链、扎根到千万家。全村88名党员全部挂牌参与村级治理和为民服务,党员的身份感、组织的凝聚力更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