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庄严的约定,我们永远在路上
2019-12-30 16:47: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作者:本报编辑部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林华维(左一)、姜嘉琪(左二)跟班采访孔石峰(左四)。

  “感到汗颜”的跟班之旅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跟班采访,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孔石峰书记在村里奔跑的状态——跑着去农户家解决矛盾、跑着协调道路施工问题……一小时下来,微信步数显示4000多步。这个一直为村里“奔跑”的人,就是我跟班采访的主人公——南京市江宁区汤山街道龙尚村书记孔石峰。

  奔跑的孔石峰,也有慢的时候,那是在处理一些具体问题的时候,凡事都要刨根问底,弄清来龙去脉。无论多棘手的难题,经过他的沟通调解,大多能迎刃而解,或许这就是基层工作磨砺出的韧劲。农村工作不仅繁杂,而且突发状况多,更能锻炼出“千磨万击还坚韧”的品质。

  与年龄相仿的孔石峰相比较,我不禁感到汗颜。他终日奔跑在阡陌小道上,把自己的青春与热血奉献给他的村子和村民,把百姓当亲人,把工作当事业。而我作为以乡村干部为主要采访对象的媒体人,理应跑得更勤快,跑得更深入,跑得更久远,跑到乡村干部的身边,“走”进乡村干部的心坎里,倾听他们的心声,感知他们的不易,反映他们的诉求,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接地气、带露水、冒热气的报道来。(本报记者 姜嘉琪)

 

林华维(右)帮跟班采访对象朱铁铮做饭。

  脚底还需沾更多泥土 

  7天的 “跟班采访”,让我重新认识了曾经熟悉的乡村,也完成了对自己的一次洗礼。

  我跟班的对象是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盐田乡姚澳村第一书记朱铁铮,他不仅为村里争取了1200多万元资金,而且自己还贴进去不少钱。朱铁铮说,尽管个人能力有限,但可以在驻村期间为村民多办一些实事,营造好一点的创业和生活环境。

  姚澳村的村干部们如果也出去打工,收入肯定比现在要高,可他们却愿意留下来,他们说,“村里的事总得要有人来做”。这句话,让我想起上世纪八十年代担任村主任的父亲。那时,父亲领着每月30元的工资,却承担着几乎没完没了的“琐事”。我当时不太理解,但父亲也是这样说的,“事情总得有人去做。”

  相似的话语,让我明白一个道理:人是需要一种精神的。我们往往习惯于用世俗的眼光去衡量自己看到的、经历的事情,但有些事情的价值又是用有形的东西无法丈量的。虽然现在的农村已不再是我记忆中的农村,但一批人对农村的坚守却始终没变。因为他们的默默耕耘,古老的乡村得以生生不息。这次“跟班采访”,拉近了我与农村的距离,也让我坚定一个信念:要了解农村,脚底还需沾上更多的泥土。(本报记者 林华维)

 

周静文(中)和跟班采访对象邱孝(左)合影。

  我只拼七天,他们却要拼三年 

  因为“跟班采访”,我有幸认识了湖南省凤凰县樟坡村的三名扶贫工作队员邱孝、龙际文和曾李,目睹了他们的担当作为。他们确实想“做点事”,他们恨不得一天当两天用,休息时间能压就压。受他们感染,我也不知不觉按这种超负荷方式工作着。但我只拼了7天,他们却要拼3年。

  驻村那些夜晚,我与三人促膝谈心,感受到他们的不容易。村里的一个带头人,只有小学二年级文化,他们就一点一点地教,一件一件地做,使村庄发生着许多细微而深刻的改变。三人为樟坡村植入了新的理念,还留下了一整套可操作、可复制的产业化发展经验,特别是解决了长期遗留的许多问题。现在,回归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不仅村庄热闹起来了,还为樟坡村留下了“不走的工作队”。三位扶贫队员的工作,出力出彩又出戏。

  樟坡驻村7天,对乡村生活体验的丰富性前所未有,我感动着他们的感动,光荣着他们的光荣,为贫困落泪,为村民祈福,为扶贫队员加油助力,离别时难以割舍,犹如告别自己的故乡。我明白,感情的起伏,是因为扶贫队员带来的“刺激”。(本报记者 周静文)

 

倪敏(左)跟班采访巫苏明。

  拒绝高冷 还原草根 

  作为出生在农村的80后,幼时伴祖父母耕作的记忆一直难忘。此次我跟班采访的是一位任职17年的老书记,既兴奋又期待。

  时值酷暑,句容市白兔镇中心村老书记巫苏明带我前往困难户及高寿老人家中送防暑降温慰问品。我留意到,他不管到哪家都习惯拉个板凳坐一会儿。毕巷村80多岁的严老太坐在门口纳凉,老书记就近拖条长凳陪她谈起重孙女的升学情况。

  一位年轻的村干部告诉我,老书记就喜欢这样逮住机会到村民家里看看、坐坐、聊聊,在谈心式的拉家常中,一些最新的政策,就给大伙解释得清清楚楚。

  其实,驻村头两天,我因不会入户“谈心”吃了不少亏。见到农户,张口就问:“大爷,您家里享受到什么帮扶政策?”自以为问得亲切热乎,可对方却一脸茫然:享受?帮扶?……沟通不畅,村民就不乐意拿我当自己人,也懒得掏心掏肺讲村里的事。

  跟着老书记时间久了,就悟出了一个道理:在基层工作,没有老书记这种“家门口谈心”的功夫,是难以做好的。作为服务基层的记者更要拒绝高冷,还原草根,少说官话,多说白话。只有多一些老书记式的“家门口谈心”本领,用脚丈量,用心采访,才能采撷到百姓的动人故事。  (本报记者 倪敏)

 

周妍(左)和杨秋静抱在一起。

  所有“懂得”都要代价 

  农村是一座不断修缮、不断扩建的知识库。在电影里、文章里看过农村,不叫懂农村。在农村生活过,也不叫懂农村。只有在农村工作过,才是真正的懂农村。

  我跟班采访的小杜庄村村书记杨秋静,对农村的这份“懂得”来之不易。她私下跟我讲述了2次流泪的经历。一次是她刚到村不久,第一次主持党员大会时,某位党员对村子现状不满,在会上厉声发难。杨秋静一下子懵了,她憋住眼泪,好言相慰,下班后积郁的委屈喷泄而出,她在泪水中懂得:村民对改变的渴望多么强烈。另一次是她为村民办理占地赔偿事宜跑上跑下,村民不但不领情,还狮子大开口要高价,协商进程艰涩。晚上杨秋静拖着疲乏的身体,蜷缩进小汽车,在车内音乐的掩护下放声痛哭,半小时后收拾心情回家。她懂得,农村工作就是不断啃硬骨头,难免磕着牙。杨秋静说,哭,不代表缴械投降,只是情绪的一个出口,哭过之后该工作还是工作,而且会越战越强。

  两个泪奔的故事告诉我们,所有“懂得”都是有代价的,“逆向选择”农村,必然经历拔倒刺一般的疼痛。农村工作者如此,记者亦如此。只有走到村子里跟着乡村干部挑灯夜战过,才能真正懂得他们的忧与思是什么,只有与农民交心谈过才知民生冷暖。(本报记者 周 妍)

 

聂伟(中)、倪怀成(右)跟班采访张凡。

  在采访中赋能 

  从地产公司的财务,到一名村里的干部,再到全县最年轻的村书记,张凡只用了一年时间就完成了人生的“逆袭”,这就是我们跟班的对象——江苏省泗阳县里仁乡丁窑村书记张凡。

  与张凡接触的几天,最深的印象是肯干。

  第一天,我们就目睹了张凡的干净利落。晨会上,她三下五除二,用五六分钟安排好村干部的事情,接着又用几分钟主持24户低收入户入股签约仪式,随后便带着农户到冬枣地除草……张凡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不提高效率,工作可能是一团乱麻。”

  脚下有水泡,才能当好村干部,同样脚下有水泡,笔下才会有好文章。张凡的精神感染了我们,当天结束采访时虽是深夜11点,但我们坚持将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写出来,一直写到第二天凌晨4点。当报道通过微信发出后,收获了无数点赞。张凡,这个年轻村干部的形象走进了万千受众的心里,浸透于报道中的那番情、那股劲激励着基层干部担当作为、忘我前行。

  张凡是一个自带能量的人。采访张凡的经历,我们也赋能很多。“只有走进基层,走进火热的生活,才会写出接地气、有感染力的报道!”(本报记者 倪怀成 聂 伟)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