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当前,加大就业扶贫力度,减轻疫情对贫困群众增收脱贫的影响,尤为重要。扶贫车间是带动贫困群众就业增收的重要抓手,推动扶贫车间尽快复工复产,有利于促进贫困群众尽快返岗,获得稳定收入。连日来,围绕推动扶贫车间复工复产,各地基层党组织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因人定岗,努力使群众就近就业、就地致富,扶贫车间已成为群众家门口的淘金地和搬不走的就业工厂。 ——编者
“保姆式”帮扶稳就业
本报钦州讯 (通讯员 张文军)“就近在家门口返岗,照顾家里方便,收入也稳定,心里踏实多了。”2月26日,广西钦州市浦北县北通镇佛新村创兴电子厂扶贫车间正式复工,贫困户罗华芳正在机器旁赶制复工后的第一笔订单。
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与就业扶贫工作,钦州市各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做实做细就业扶贫车间稳复工、稳就业、稳增长三篇文章,统筹推动全市就业扶贫车间有序复工复产。目前,全市认定的185家就业扶贫车间,有131家实现复工,就近吸纳复工人员6947人。
镇(街道)、村(社区)基层党组织结合本地疫情实际情况,制定落实就业扶贫车间复工复产工作方案及措施。扶贫车间所在镇(街道)、村(社区),派出党员骨干会同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员定人定点指导制定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预案,组织开展人员管控、环境消毒、应急管理等培训和演练工作,严格落实健康码扫码、量体温等防控措施,推动扶贫车间安全有序恢复生产经营。
各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扶贫车间就近吸纳贫困劳动力用工优势,深入实施就业创业“百日攻坚战”行动,利用覆盖全市1031个村(社区)的党群服务中心和基层就业服务平台,组织开展百场扶贫车间点对点微型招聘会,直接把招聘会搬到扶贫车间所在村(社区),有力解决扶贫车间招工难问题,促进农村劳动力“家门口”就业。
该市对扶贫车间提供“保姆式”帮扶。实行专项激励,对3月31日前复工、6月30日前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的,给予带动就业补贴2000元/人;对2-6月期间在当地扶贫车间稳定就业的贫困劳动力,给予每人每月不低于200元稳岗补贴。实行专班服务,镇(街道)、村(社区)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作用,专班协调解决扶贫车间复工用工、防控物资、生产物资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全程抓好复工复产后续跟踪服务。
抓好防控保生产
本报合江讯 (通讯员 王江)“哒哒哒……”制衣工人戴着口罩操作缝纫机的声音不绝于耳。这是近日四川合江县榕山镇回洞桥村扶贫车间开工生产的情景。自2月18日正式复工以来,工人们已接到4笔工装订单,每天能完成150多件工装成品,恢复80%的产能,生产情况良好。
回洞桥村四社的脱贫户王元超是第一批返岗的13名工人之一,疫情发生以来,一直待在家里。当接到复工通知时,她很兴奋:“有活干就有收入,心里就踏实。”
为做好防疫和复工生产两不误,回洞桥村党支部制定村扶贫制衣车间复工复产方案、村扶贫制衣车间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等,组织党员志愿者对返岗工人春节期间的接触史进行摸底,签订承诺书。在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可以复工后,村党支部组织有返岗意向的工人到卫生院体检,持健康证明返岗。扶贫车间采取间隔一个位置坐1名工人的方式进行生产,党员志愿者每天给工人发放口罩,上下午上班前测两次体温,对车间进行消毒等,随时掌握工人身体状况。截至目前,39个扶贫车间已有22个复工,确保脱贫户稳步提升收入。
支书帮带促增收
本报榕江讯 (通讯员 刘进银)“年前就听说村支部带头建起了厂子,有点不敢相信,更想不到我也能进厂。”日前,贵州榕江县计划乡加宜村扶贫车间内,27岁的王仙美说。
去年起,该县在少数民族村寨、县城移民小区等设置扶贫车间,通过技能培训让农闲在家的妇女从事服装、电子及装饰品加工等工作,帮助贫困群众就近就业增收。
“村里的村民,哪个去了哪里,我们都清楚,特别是外出务工回家的,我们都建立台账,接到复工复产通知后,就第一时间联系企业订单,实现复工复产。”加宜村党支部书记兼扶贫车间董事长柴和平介绍说,“虽然受疫情影响,但我们的产品并没有停止生产,因为加工地点灵活,村民可以拿回家自己加工,做完后我们上门收货。”
为推动复工复产,党员干部主动对接生产订单,做好产品销售服务。“生产车间不局限于产品加工,还有组织地研发当地的‘山货’销售,就拿近3天来说,我们收到的春笋和蕨菜就达1万4千余斤,1元1斤,收入很可观。”驻村第一书记孙健说,“现在村民就业选择面很广,白天可以上山找‘山货’,晚上可以在家里加工扶贫车间的装饰品,脱贫指日可待。”
该县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复工复产中开展“保姆式”服务。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党员主动担负起向村民宣传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服务指导责任。同时,实行“一对一”“多对一”服务指导,与扶贫车间主体进行沟通,压实车间主体责任,严格落实“复工程序、防控措施、防控设施及物资、人员排查、内部管理、场地卫生、宣传氛围”七个到位,确保扶贫车间复工安全可控。截至目前,该县已建成扶贫车间79家,全部复工复产,返岗劳务人员1495人,其中贫困户劳动力79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