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
2020-06-28 09:59:00  来源:人民日报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有效衔接乡村振兴

  全国政协常委陈雷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关键是要保持脱贫攻坚政策稳定,接续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让脱贫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持续巩固脱贫成果。保障产业、税收、金融政策优惠力度不减,激发扶贫产业动能和活力;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支援、定点帮扶和驻村帮扶,提高帮扶质量效果;推动就业、教育、健康、低保等特殊政策向常规性、普惠性、长期性政策转变。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接续推进全面脱贫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优先支持退出村和脱贫人口,纳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安排;推进产业扶贫项目与乡村产业振兴项目,补齐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短板;推动两项工作在规划、政策、体制、机制等方面的有效衔接,接续推动群众生活改善,促进实现共同富裕。

  加强搬迁后续扶持

  全国政协常委达久木甲

  易地扶贫搬迁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还面临生计发展难、有效治理难、公共服务保障难等问题。

  大力扶持产业发展,鼓励发展劳务经济。在具有特色的安置点发展乡村旅游业,支持发展“物流+物业+电商”产业项目;对迁出地非基本农田坡耕地优先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把农民转变为护林员、草管员,并鼓励发展林下养殖业;对外出务工的贫困劳动力给予交通、体检等经费补贴,对稳定务工的发放生活补助、稳岗补贴。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强社会保障能力。支持深度贫困地区地方政府继续发行一般债券用于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加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投入规模;着力解决集中安置点教育建设缺口资金,增加教师编制,配套建设卫生室或卫生服务站;足额划拨深度贫困地区低保、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补助资金。

  发挥民企独特作用

  全国政协常委磨长英

  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民营企业可以发挥独特作用。

  把产业扶贫作为根本之策,实现“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持续探索高效农业、民俗旅游、农副产品加工等多种业态,走发展产业、兴办企业的“造血”之路。帮助“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克服疫情影响、完成剩余任务,引导民营企业对摘帽村和脱贫户扶上马、送一程。各级工商联和商会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组成部分,要教育、引导、组织更多民营企业参与解决相对贫困,促成全社会广泛参与格局。积极创造条件、完善支持政策、加大宣传表彰,着力激发民营企业参与解决相对贫困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带动更多民营企业,为解决我国相对贫困作出积极贡献。

  减贫要有长效机制

  全国政协常委谢茹

  2020年,我国将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但相对贫困还将长期存在,并成为接续减贫的重点。建议建立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确保帮扶政策措施接得上、续得起、连得好。

  确定相对贫困人口,既要有收入标准,又要考虑因意外导致的大额支出或损失。强化防返贫动态监测、预警、精准帮扶。设置五年过渡期,过渡期内,现有脱贫攻坚帮扶政策保持不变。转变政策供给方式,有序将针对绝对贫困的脱贫攻坚政策调整为针对相对贫困治理的常规性、普惠性社会保障措施。及时总结脱贫攻坚成熟经验和各地行之有效做法,将五级书记抓扶贫、向贫困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建设乡村扶贫工作站(室)等做法接续于乡村振兴及相对贫困治理上,确保各级扶贫机构和队伍稳定。积极创新防贫基层治理,建立农民意愿表达和建言献策激励机制等,引导广大农民感恩奋进跟党走,减贫振兴增动力,使减贫过程成为完善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

  提高健康扶贫实效

  全国政协常委张茅

  健康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战役。要把农村地区健康扶贫,特别是防止重点人群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作为工作重点,不断提高健康扶贫的实效。

  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深入推进县医院能力建设,“县乡一体、乡村一体”机制建设,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强化三级医院对口帮扶,提高远程医疗服务利用率,完善派驻、巡诊工作机制,切实解决基层医疗机构实际困难。建立因病致贫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对存在因病返贫风险的人群,组织开展定期随访,精准落实健康扶贫政策。持续做好大病专项救治工作,完善救治病种,提高医疗质量,切实降低贫困患者费用负担。把健康扶贫与爱国卫生运动紧密结合,丰富爱国卫生工作内涵,推动从村容村貌环境卫生治理向农村地区健康管理转变,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全社会共同参与健康扶贫和爱国卫生运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增强教育扶贫针对性

  全国政协常委饶子和

  治贫先治愚,扶贫必扶智。深入推进教育扶贫,对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贫困地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资助等,体现教育公平。职业教育应与当地产业发展结合,加强具有特色的职业教育,提高就业水平;高等教育要加强思想教育,引导贫困生树立回报家乡的观念。坚持教育与科技结合,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在教育扶贫中的作用。发挥互联网优势,提供远程教育和科技培训平台,缩小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在教育和科技资源上的差距。高校开展贫困地区教师培训,提高当地教学水平;科研院所开展贫困地区劳动力技能培训,提升脱贫致富的职业技能和科技水平。

  发展扶贫小额信贷

  全国政协常委周慕冰

  发展扶贫小额信贷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项重要举措。

  加大产业带动力度,增强扶贫小额信贷造血功能。地方政府联合金融机构,构建“产业扶贫+扶贫小额信贷”模式,充分发挥产业链上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产品交易市场等带贫主体作用,通过订单收购、来料加工、吸纳劳动力等形式,让更多贫困户参与到产业链条中,实现精准帮扶和持续脱贫。加大模式创新力度,提高扶贫小额信贷覆盖面和便利度。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的数字普惠金融,具有低成本、广覆盖优势。建议相关部门加强涉农数据积累、分享,尤其是地方扶贫、农业、市场管理、金融监管等部门以及村两委协调配合,整合各自归口管理的贫困人口、产(行)业、土地产权、工商登记、信用村信用户等多维度数据,为金融机构发展线上扶贫小额信贷提供支撑。

  发挥信息化引擎作用

  全国政协常委谷振春

  信息化建设是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超强引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当前,农村信息化建设基础依然较为薄弱。

  建议以“大数据+产业”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增效,进一步加大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运用推广,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种养业、种业、农产品加工业全面深度融合应用,打造智慧农业、精品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以“互联网+政务”开创乡村治理新模式,鼓励地方政府与科技研发企业深度合作,推进乡村信息统一采集、资源互联共享,打破信息壁垒、消灭信息孤岛,拓展信息技术在乡村治理实践中的运用,不断提升乡村治理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和精细化水平。以“大数据+金融”破解农村金融瓶颈,建立农村金融风控模型及信用评价体系,降低贷款信用风险及农户信息采集和验证成本,实现金融机构和农户在风险保障、成本优化、程序便捷等多方面的共赢。

  产业扶贫要可持续

  全国政协常委于广洲

  发展扶贫产业,重在群众受益,难在持续稳定。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根本之策和长远之计,产业扶贫要因地制宜,创新完善,推动形成健康可持续发展格局。

  坚持市场导向,由市场决定扶贫产业发展方向。支持贫困地区立足当地优势,突出产品特点,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生产加工及营销体系,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鼓励各类所有制企业通过混合入股等方式布局延伸产业链条,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销各环节与市场需求有机对接、深度融合,推动扶贫产业走进市场、参与竞争、健康发展。完善制度机制,推动扶贫产业稳定可持续发展。建立扶贫产业保险制度,扩大政策性保险种类和覆盖面,构建农副产品风险预警和信息通报机制,引导地方政府、产业主体提前做好市场评估和风险研判;抓好后续机制建设,将扶贫产业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做到“扶上马再送一程”,确保脱贫攻坚中积累的资产、队伍、经验继续发挥作用。

  巩固西藏脱贫攻坚成果

  全国政协常委珠康·土登克珠

  2019年底,西藏62.8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74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整体脱贫,我们倍感幸福;巩固脱贫成果,任重道远。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集体经济,发展培育新型农牧业和特色产业。正确处理城镇就业和就近就便、不离乡不离土、能干会干的关系,精准实施产业持续脱贫政策;大力发展青稞种植、牦牛育肥、旅游文化等产业。深化扶志扶智,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充分运用职业技术培训等平台,注重培育贫困群众的基本技能,积极教育引导群众追求美好生活,努力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重点建设社会有需求、办学有质量、就业有保障的特色专业;同步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与职业技能培训,提高青壮年农牧民应用通用语言文字能力和职业技术水平,促进就业脱贫。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