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来源:农业农村部 制图:汪哲平
核心阅读
山西大同,一朵小黄花成了致富路上的“忘忧草”;山东邹城,一个不到800人的小山村建起65个现代化蘑菇大棚;云南会泽,一株引进的夏草莓“结出”大产业……一个个特色鲜明的致富主导产业在乡村“生长”,助力农民增收,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内生动力。
发展产业是脱贫致富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贫困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各地因地制宜抓发展,科学规划谋布局,综合考虑土质、气候、劳动力、交通等多重因素,在广大农村,许多特色产业得以培育发展壮大,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动能。
政府帮扶,“忘忧草”种植标准化
“二月二”刚过,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唐家堡村党支部书记师伟就召开村民大会:“唐家堡村经济发展公司去年刚成立,黄花种植产业的标准化是今年的大事。刚开年,我们就准备培训。在选种、除草、施肥、防虫、杀青和晾晒环节,都要严格按照标准进行。”
黄花,又叫“忘忧草”,“莫道农家无宝玉,遍地黄花是金针”。近年来,“大同黄花”的品牌越叫越响,还先后获得国家原产地保护标志、黄花种植和加工标准化示范区等8个国家级认证。
10年前可不是这样。“现在云州区黄花种植面积有17万亩,但10年前只有不到两万亩。”大同市黄花办主任安一平介绍。
种黄花,当地群众总结为“三难三怕”:“浇水难、采摘难、晾晒难”,怕头三年没收成、怕雨涝晒不干、怕价格起落大。所以当地在确立一县一业、推进脱贫攻坚时,就先把这些问题摆在首位,前后出台40多条激励、保障措施:协调在集中流转的黄花地铺设水管;头三年每亩补贴500到1000元;协调保险公司开设“黄花种植自然灾害”“销售目标价格”两个专业险种;通过跨区域购买劳务服务,让集中采摘季节用工得到保证;推广锅炉杀青、简易搭棚晾晒、烘干机烘干等手段,晾晒期间天气播报按小时更新推送……
为了鼓励种植,全区83名支部书记,650名党员带头扩种黄花,81名村干部和能人创办了黄花专业合作社,不仅自己种黄花,还通过土地流转带动贫困户从黄花产业中受益,群众种植黄花的热情重新被点燃。当地还推动建设5万亩标准化黄花种植示范基地,从种植到管护到加工处理,各个环节进行标准化改造。
科技兴农,小蘑菇提升附加值
山东省邹城市大束镇钓鱼台村,这个原本的产业空心村正在发生巨变。在钓鱼台村党支部书记朱玉建看来,是科技和产业的力量,为这里注入了活力。
翻拨蘑菇大棚的土壤,基本都是沙砾。“这沙地没什么肥力,存水也很差,以前种庄稼产量很低。”朱玉建说。乡村振兴专项资金到位,怎么使用?镇党委政府经过多方考察,请来企业和科研人员把脉,最终决定在这里投资建设香菇大棚种植项目。
村里与驻地一家食用菌龙头企业合作,探索出“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企业+农户”的运营模式。2019年11月,村里合作社把第一期建设的20个大棚交给7家农户承包经营,由企业派驻技术员提供技术指导,并回购所有香菇产品。仅第一季,村民朱红伟承包的两个大棚纯收入就达到近4万元。“种香菇很有赚头,我现在还掌握了采收和病虫害防治技术,对未来很有信心。”朱红伟说。
钓鱼台村所在的大束镇是远近闻名的蘑菇产业小镇,产业基础雄厚,辐射带动了不少周边村的发展。前两年,蘑菇超级工厂建成,在这里,大部分生产环节实现了智能化、机械化,工人只需操控电脑就能完成“种植”。“目前,工厂可实现日装瓶55万瓶,年产值达4亿元,每天有280吨金针菇从工业生产线上‘种’出来,截至目前已就地培养转化900多名新型职业农民。”工厂负责人介绍。
如今,许多类似农业企业已经形成集群发展,实现种、养、产、销一体化,产业链高度整合,周围村庄也在乡镇引导下,积极发展相关产业。“这样做既扩大了种植规模,也能降低运营成本。”大束镇镇长李平说。
据了解,目前邹城市培育了20多种优质菌菇,年产鲜菇35万吨。截至2020年底,邹城市食用菌年累计种植面积达2230万平方米,产值33亿多元。食用菌企业带动周边村民就近稳定就业,农民通过原材料采购、食用菌产销、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入场工作等方式走上了增收致富之路。
因地制宜,夏草莓延伸产业链
走进云南会泽县待补镇的草莓大棚,草莓苗生机勃勃,最早的一批鲜果今年5月初就可以上市。
2012年,段自东在待补镇种下第一批40亩夏草莓的时候,并没有想到9年后,全县种植面积会达到8万亩。
草莓种植分冬夏两季。地处乌蒙山的会泽,海拔较高、气候冷凉,适合夏草莓种植。我国主要以种植冬季草莓为主,会泽的夏草莓恰恰填补了生产的空白期。“冬季草莓的生产期较短,而夏草莓有长达半年以上的采摘期。”段自东说,“尤其是会泽充沛的光、热、水资源,为发展夏草莓带来了独特优势。”
现在,段自东已经带动近300户农户,种植了上万亩夏草莓,年营业收入突破1亿元,种出的夏草莓供不应求。
采摘期长、产量高、效益好……段自东说,一亩夏草莓平均产量可达1.8吨左右,一亩产值接近4万元,能够带动农户就业增收,普通工人务工收入都能达到两万元以上。
在发展夏草莓产业前,待补镇还是深度贫困山区,出去务工的村民达到了八九成,村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夏草莓种植让当地人在家门口就能务工,很多村民都回到了家乡。”段自东说。
近年来,尝到了产业发展甜头的会泽县不断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仅待补镇就开展土地综合治理和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00余个,改造中低产田地5万余亩,提高土地产能,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夏草莓产业想要走得更好更远,就要延伸产业链。“除了鲜果销售,我们还发展夏草莓冻果销售和深加工,草莓果脯、烘焙供应的收入现在占到了我们销售额的四成左右。”段自东说,“我们也自建了深加工工厂,不断丰富产品形态,将来会泽的草莓产业一定会取得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