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脱贫奉献 为幸福奋斗
2019-04-30 15:49:00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潘 玲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张洪录搅拌发酵好的青稞。

  

  史海龙询问老年之家的公厕修建情况。

  

  工作中的谢存良。

  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湟中县在过去多年时间内,统筹整合各种资金,人力、物力、财力齐发力,全面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这一切,离不开一线干部挥洒汗水、攻城拔寨的初心,离不开第一书记牢记使命、矢志攻坚的决心,更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主动作为、积极脱贫的恒心!

  今天我们走近几位这样的人物,去讲述他们的脱贫攻坚故事……

 

  坚守一线的扶贫干部

  见到谢存良时,他正专注地盯着电脑。作为湟中县扶贫开发局副局长,谢存良现在的主要工作是负责扶贫相关数据的统计和比对,各镇、乡、村每一户贫困户的数据都在他这里汇总,生什么病、多少存款、孩子上什么学,事无巨细,统统在录。

  “扶贫精准首先是数据精准,而每一个数据都不是独立的,一个数据动了,其他的都要跟着动。比如,我这儿一个数据有变动,那全栋楼的人都要动起来,调整各自负责的相关内容。”正在感冒的谢存良话语有些缓慢,怕引起又一阵咳嗽。

  做数据统计和比对,需要安静和专注,所以晚上是干活的最佳时间。在2018年,谢存良加班是常态,一般都会加班到晚上十点、十一点,通宵也有。即便是做了胆囊切除手术,为了不落下工作,他刚恢复得差不多,就回到了工作岗位。

  “家人都很理解支持,现在儿子马上就3岁了,想我的时候也会跟我发视频聊天。”说起家人,谢存良言语温柔。

  资金批复、政策落地,谢存良这里是第一步。他不敢有半分掉以轻心,“因为这关系到每个贫困户的切身利益。”谢存良说。

  作为党和政府的一线扶贫干部,负责把相关扶贫政策传达到位,也是谢存良的工作之一。他给记者讲述了一桩2018年发生的事情,当时拦隆口镇的一位村民因丧葬费的问题和工作人员发生了矛盾,了解情况之后的谢存良赶到现场,耐心地跟这位村民解释了“健康保”的相关政策,成功化解了矛盾。

  “有些村民对相关的政策理解不到位,所以有时候会对我们的工作有误解,这都是正常的,作为扶贫干部,就是要帮助他们吃透政策,并借力脱贫。”谢存良告诉记者。

  自2015年初开始,谢存良一直坚守在扶贫一线,过去几年主要负责易地搬迁、雨露计划、大学生资助相关的工作。

  “做了好几年扶贫工作,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成效比较好,尤其是易地搬迁的村子,改变的不只是居住环境,村民们的思想、精神面貌改变特别大。”

  因为下乡多,谢存良对那些搬迁前的老村子印象深刻,“土门关乡的王沟尔村、下阿卡村,田家寨镇的甘家村等,搬出来真的就是换了一番天地,村民们追求新生活的愿望也变得强烈了。”谢存良说。

  对于雨露计划,谢存良也是体会深刻,通过参加培训学习技能脱贫致富的人很多,西堡镇的一个村民,通过参加雨露计划学习了焊接手艺,之后还自己开了个电焊铺子,招收学徒,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作为长期工作在一线的扶贫干部,谢存良经常会收到群众对政策的一些反馈,对于资助大学生,群众的反响是最好的,“能够资助一个大学生读完大学,这对于一个家庭的现在和未来影响是最深远的,也给了他们长期发展的动力和信心。”

  加班、下乡、群众不理解,对于谢存良这样的扶贫干部来说,都不是什么大事,虽然有时也会觉得辛苦,但他们仍坚守在岗位上,不忘初心,矢志要让贫困户脱贫奔小康。

  用真心动真情出真招

  “史书记,你来了嘛?到家里坐坐啊!”“您身体好着撒?”4月3日,握着村民的手寒暄生活冷暖,史海龙又开始了他新一天的驻村生活。

  2018年3月,史海龙受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委派,到多巴镇洛尔洞村担任“第一书记”,到如今刚好一年。虽然时间不长,因为为村里办了不少实事,而备受村民们尊重。

  洛尔洞村距离多巴镇政府约8公里,属于浅山地区,平均海拔2670米,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汉藏杂居村,村民分布于3条沟和3道梁上,居住极为分散。2015年被确定为贫困村,在驻村工作组的帮助下,2018年整村摘帽。

  走进如今的洛尔洞村,可以发现水泥路通村通户,村民有了安全饮用水,生产生活用电也有保障。

  从第一天到洛尔洞村,史海龙就一心扑到村里的扶贫工作上。白天走村串户、了解情况,晚上还要学习各类扶贫政策。从了解村里每家每户的情况到为村里四处“跑”发展资金,村子里处处都有他忙碌的身影。

  在2018年4月,驻村不久的史海龙就了解到叫范科的村民在工地受伤致脾脏破裂后,一直没得到合理的赔偿,史海龙积极按照法律规定为他争取赔偿,最终法院判决赔付范科13多万元的赔偿款,通过这件事之后,村民对他特别认可,知道这是能干实事的“第一书记”。

  “这个村子村民居住比较分散,跑一天只能掌握几户人家的情况。”史海龙说。

  虽然进度要慢一些,史海龙和工作组的同事一起,仍把每户的情况详细掌握在心。

  贫困户李永伟家,户主李永伟患胃癌,大女儿上大学小女儿上高中,家中只有妻子一个劳动力,通过医疗救助、教育资助和危旧房改造,李永伟被聘为生态护林员,家庭条件明显改善,收入稳步增加,实现了脱贫。

  在前任“第一书记”打下的基础上,在省市县行业部门、帮扶单位的支持下,史海龙和工作组同事在2018年争取各类资金实施了村庄道路加宽和以广场凉亭、太阳能路灯、护坡石墙、边沟水渠和饮水提升为主的美丽乡村项目,还实施了乡村大舞台和老年之家等的建设,大大地改善了村庄的基础设施。

  史海龙会在村里大力宣传产业发展、教育资助、危房改造、医疗救助、社会保障、金融扶持等政策,确保每个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真正了解和享受到国家惠农扶农的各项好政策。

  在2018年,村民孙发财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儿子孙启财在11月娶了媳妇,作为曾经的贫困户,孙发财家通过发展养殖羊产业,在2018年出栏40只羊,仅这块儿收入就达到了2.4万元,再加上儿子打工,一家人彻底告别了贫困。如今,儿子和媳妇都在县城打工,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作为驻村“第一书记”,史海龙很清楚,增强贫困户自身的“造血”能力很重要,他非常注重对村民的技能培训,在2018年分批次进行了挖掘机、手工艺制作、烹饪技术等培训,提升村民们的脱贫致富技能。

  村民李寿就通过参加挖掘机培训拿到了证书,之后在格尔木以及海北藏族自治州等地开挖掘机,一个月收入达到了6000元,靠自己的本事脱了贫。

  史海龙还在村里采取成立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党员带头、贫困户参与的方式发展种养殖产业。2018年,两个专业合作社仅土豆一项就种植600余亩(1亩≈0.067公顷),带动50余名村民就业,全年累计发放劳务工资18万余元,人均增收近3600元,切实带动了村民增收。

  如今,洛尔洞村脱贫摘帽了,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大大得到了提升,群众对村两委班子和史海龙为首的驻村工作队的工作充分地肯定和认可。

  “组织把我派到这里,我就要扛起这份责任担当。今年我们打算依托土豆种植建粉条加工厂,还要开展土鸡散养,把村集体经济发展起来。并鼓励党员致富带头人发展成立村级劳务公司,统一组织本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最终实现集体盈利、个人增收。”史海龙说。

  酒香开出致富花

  “评为贫困户不是荣耀,是激励,只有脱贫致富才是对家人负责!”4月3日,谈起自己的脱贫经历,拦隆口镇白杨口村张洪录这样说。

  因为妻子重病,张洪录一家因病致贫,上有两位年老的父母,下有两个上学的儿女,作为家里顶梁柱的张洪录,只能在家周围谋生计,出不了远门。即便如此,张洪录仍然肩负起对家人的责任,不轻易向生活低头、敢于拼搏。

  今年49岁的张洪录在2018年被评为了“脱贫光荣户”。张洪录的脱贫方式,是将酿酒和养猪有机结合,形成循环产业,找到了既能照顾体弱多病的家人,又适合在家创业的脱贫项目。

  前几年,张洪录从亲戚手里学到了酿酒的手艺,就是没有资金去筹划自己的酒作坊。2016年,党和政府的精准扶贫政策给他带来了新生活的希望。32400元的产业扶持资金发到了张洪录手中,把他高兴坏了,之前因缺钱而不能建的酒作坊终于可以建成了!

  张洪录的酒作坊采用传统的酿酒方法,属于酩馏酒的一种。“他们家的酒,味厚醇香,就是农家酒的原味。他人也踏实得很,所以能把日子越过越红火。”湟中县拦隆口镇白杨口村党支部书记贾海从张洪录开始酿酒,就成了这里的常客。

  走进张洪录的酒作坊,只见42个发酵缸正在发酵青稞,每缸可以发酵25公斤青稞,2个月为一个周期,在2018年他酿了3000公斤青稞酒,在刚刚过去的3月,他酿了250公斤酒。

  村里很多人都从他这儿买酒,也有听说酒不错而从市区里找上门来的,“一次几十公斤地买,基本都是回头客。”张洪录对自己的酒颇为自豪。

  起初,张洪录的酩馏酒酿出来了,销路却是个难题。村干部就自掏腰包、带头支持,通过微信、朋友圈等形式帮忙宣传,还发动附近村庄的驻村干部一起宣传。很快有了成效,2016年张洪录酿出了1000多公斤酒,当年就有了数万元的收入。如今,他酿的青稞酒和黑大麦酒甚至销售到了甘肃省。

  “我们这边带领村民出去务工的老板会自己带一些酒,没想到到了甘肃那边,当地人也很喜欢,就每次都托人从我这儿买了带过去。”张洪录告诉记者。

  运营酒作坊的同时,张洪录还参加了政府组织的种养殖培训班,学会养殖技术的他很看好养猪业,又投入资金建了养猪棚,买进了七头猪。将酒糟作为养猪的饲料,成本降低的同时,养出来的猪肉质特别好,吃起来也香,比一般猪肉也要贵上一些。

  通过酿酒和养殖,2018年,张洪录全家收入达到了8万多元,口袋鼓起来了,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久病妻子的状态也越来越好,脸上的笑容格外灿烂。

  “丫头在湖南上大学学习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儿子在上初中,我也要把他培养成大学生呢!能脱贫真要感谢党和政府,也要靠自己一步步走好脚下的脱贫路。”如今,张洪录对未来充满希望。

  在春日暖阳的照射下,张洪录骑着因被评为“脱贫光荣户”而奖励的农用车向农田里驶去,这位儿子、丈夫、父亲的身影显得朴实而伟岸。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