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牛轧糖。
村里打造的民宿。本报记者 张多钧 摄
乡愁是什么?乡愁是母亲在昏暗的灯光下用针线密密纳成的鞋底,乡愁是父亲用报纸卷上旱烟蹲在院子阴凉处的悠然自得,乡愁是我们儿时只有在春节才能吃到的牛轧糖。
牛奶的醇香,夹杂着花生芝麻炒熟的清香,弥漫在冰岭山村,这种味道是最熟悉的牛轧糖,也是乡愁的“味道”。
暖春四月,走进海东市平安区三合镇冰岭山村牛轧糖手工作坊,工人们正在制作准备参加展会的牛轧糖,加热融化棉花糖,加入奶粉搅拌,再加入事先炒好的花生芝麻,搅拌均匀,倒入模板冷却,切割包装……一道道工序有条不紊。
牛轧糖手工作坊负责人李守艳说:“去年,我们借助乡村振兴战略,与冰岭山村合作,建起了牛轧糖手工作坊,带动村里贫困户增收,手工作坊牛轧糖可以定制,也可以一家人带着孩子进行体验式制作。”
牛轧糖手工作坊是旅游扶贫项目,2018年7月作坊购置生产设备以及购进原材料,确定首批工人,开始试生产,主要生产纯手工牛轧糖,因其口味正宗,不仅有传统花生味、蔓越莓味,还有独创的麦香味,深受周边市民喜欢。
今年50岁的村民李先花,是冰岭山村的建档立卡户,自从一次车祸后,李先花就干不了重活,家中收入全靠一点薄田和丈夫外出打工,如今她也有了一份工作,手工作坊里包装牛轧糖。“有订单的话我就会过来,虽然收入不多,但补贴家用完全够了,最起码比家里坐着强。”李先花说,工作很轻松,这几天她正在学习如何制作牛轧糖,这样她的收入就会增加一些。
牛轧糖手工作坊仅仅是冰岭山村乡村振兴的“凤毛麟角”。冰岭山村依托便利的交通、优美的风景,构建了平安区“三合”田园综合体旅游扶贫项目,该项目由三合镇人民政府和青海海平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共同投资打造,立足于冰岭山村,并向周边相邻的西村和东村辐射,采取“政府主导+企业运作+农户自主型参与”的模式。
“项目立足于冰岭山村,通过规划游客服务中心,依托冰岭山药水台景区、卓仓藏族民俗文化体验区、民俗民宿体验区、农家美食体验区,充分利用环境、自然生态、民俗文化资源,强化美丽乡村建设、完善服务配套,着力构建‘一村一品、一线一景’的特色乡村旅游。” 青海海平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守艳说。
去年,冰岭山村与青海海平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合作,调整种植结构,成立合作社,村民入股分红,种植13.33公顷金花葵,成为平安区“三合”田园综合体旅游扶贫项目的组成部分。
村民严永顺告诉记者,2018年村子就试种过金花葵,其不但具有极高的药用、食用和观赏价值,而且适应性较强,平安地区可种植。“种植金花葵农民也省心,因其自身不招惹虫害,种植成本也很低,到了夏天花一开,也可以成为我们村的‘花海经济’,今年还将继续种植。”
对于如今都市上班族而言,乡村游是不二之选,两小时的车程范围内,带孩子走进田野乡间,亲近大自然,回味乡愁的“味道”,这样正能量满满又性价比较高的旅行安排,正迎合了现代家庭的出游需求。
针对此类人群,冰岭山村规划出2.07公顷土地,建设野外素质拓展培训基地,基地内设备齐全、环境怡人,举目望去高空训练场、野外生存训练区、环保安全教育区等一应俱全,在此游客不仅可素质拓展、娱乐还可进行青少年主题培训学习。
乡村旅游的火热引起了无数旅游人的关注,旅游产品越来越多,但是更多的乡村旅游缺乏专业的规划策划,看见什么就模仿什么,产品总却让人感觉“似曾相识”,平安区“三合”田园综合体旅游扶贫项目,让“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