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指出,兴办扶贫车间目的是扶贫,要坚持扶贫性质,向困难群众倾斜,多招收困难群众就业。乡亲们在家门口就业,虽然收入不比进城务工高,但省去了住宿、伙食、交通等费用,还能照顾家庭,一举多得。
扶贫车间对困难群众就业有何拉动作用?政府怎么扶助扶贫车间?如何调动企业、能人的积极性,参与建立扶贫车间?本版今起推出“关注扶贫车间”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助增收
甩掉穷帽子
过上好日子
仲夏的午后,孩子们在村口玩闹,一片祥和景象。扶贫车间内,机器的嗡嗡声也在新疆和田市古江巴格乡赛克散村的村口响起。
“你今天的裙子美得很,也教教我们怎么做呗!”7月4日,来到该村佳依服装厂扶贫车间门口,远远就听到了车间内传出的交谈和欢笑声。步入车间,只见屋内整齐地摆放着缝纫机,妇女们正在裁剪、缝纫、熨烫,有条不紊地赶制校服。
顺着她们的眼光看过去,得知她们说的正是44岁的村民阿吉尼沙·阿布杜拉。她穿了一件新裙子,大家夸这件新衣服很合身,显得精神气十足,也想自己做来一件穿。
阿吉尼沙2017年还是村里的贫困户。那时,全家靠阿吉尼沙一人开裁缝店的微薄收入来维持家用、供两个女儿上学。孩子们一天天长大,家庭开支也越来越多,裁缝店收入不稳定,全家人的生活难以为继。“我们家成了贫困户,大家都在为我们操心。”阿吉尼沙想,赶紧把“贫困户”这顶帽子摘掉。
当时一听说村里要建扶贫车间,阿吉尼沙第一个就报名了。因为会裁缝技术,在工作队的协调帮助下,她很快在这里就了业。2018年底阿吉尼沙甩掉“穷帽子”,并用自己攒下的钱住进了安居富民房。“在这干活一个月4000元,离家两步远,抬脚就挣钱。”阿吉尼沙指着不远处一幢农家小屋说,那就是她家。
在这个宽敞明亮的扶贫车间里,还有几十名像阿吉尼沙这样的女工忙得不亦乐乎,车间内充满了活力。
谈到脱贫致富,阿吉尼沙越说越开心,头一偏,眉宇间有些得意:“我二女儿去年从和田职业技术学校毕业来车间工作,当上了车间管理员,又学技术又挣钱。现在党的政策好,只要勤劳肯干,我们一定能过上好日子!”
与阿吉尼沙一样,当地大部分妇女都曾面临着照顾家庭与就业增收难以平衡的困境,直到北京市海淀区于2018年投资88万元援建扶贫车间,将就业机会“送”到家门口,并在厂区里建立托幼所,免费托管幼儿,村里的劳动力被有效利用了起来。光是佳依服装厂就带动76名农村妇女就业,其中30人是建档立卡贫困户。
目前,和田市已建成投入运行扶贫车间厂房59座,解决了1542人就业,其中贫困户828人,2020年要新建厂房15座,预计带动700人就业。
添技能
手把手教学
凭实力挣钱
“仔细看看,这样浅的划痕,我们可以磨平的,就留下来。那个太深了,就得扔掉。”重庆市潼南区景裕电子科技公司扶贫车间,一名主管正在培训工人冯秀英,向她讲解如何辨别次品。
村民冯秀英,曾因老人生病、孩子上学而致贫。此前,这家公司准备筹建扶贫车间,经人介绍,冯秀英来到这里上班。一开始,冯秀英在生产岗位,主要生产笔记本电脑键盘盖,操作比较简单,只要把键盘盖位置放好,机器加工后再拿出来就行。随着公司发展,生产规模扩大,车间需要更多检测人员。
“我们工序很多,这个车间负责第二道工序。如果检测人员让次品进入下一个环节,那之后就白干了。”公司副总经理胡朝溯说,检测人员是车间的“守门员”,必须把好关。
经过区里的审批,公司于今年5月正式创建扶贫车间,优先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于是,公司安排冯秀英“转战”检测岗位。公司每月培训两次,还安排主管手把手教她检测,辨别键盘盖划伤是否能够修复,在实际操作中提高准确率。
现在,冯秀英已经熟练掌握检测技能,眼睛一瞟,双手一摸,她就知道产品是否合格。
经过辛勤付出,冯秀英收获不少。她每个月收入4000多元,成功摘掉贫困帽,家里还盖了两层小楼,宽敞明亮。
在创建扶贫车间时,公司扩招,冯秀英丈夫也来参加招聘,最终成功入职。“工作不累,赚得不少,公司还经常给我们发福利呢!”冯秀英工作很顺心,气色也越来越好。现在,两个儿子已经参加工作,她正在筹划怎么帮儿子找媳妇及买房结婚的事呢。
不只是冯秀英夫妇,在公司扶贫车间,现有工人百余人,其中建卡贫困户32人,月收入均在4000元以上。
近年来,潼南区实施精准技能培训提升工程,统筹动员全区培训机构开展就业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贫困人员劳动技能。目前,已累计组织2.3万余人参加育婴员、电工、农作物植保员等职业技能培训,其中贫困劳动力2929人。全区累计创建就业扶贫车间4家,吸纳45名建卡贫困户就近就业。为巩固脱贫,今年以来,潼南区有关部门为建卡贫困户提供精准免费培训,开展技能培训31期,贫困人员参加培训511人次。
扶志气
告别等靠要
重拾精气神
一大清早,安徽省六安市中店乡管墩村的朱东华,就在家门口的扶贫车间里忙活起来。“快看看,这些都是我做好的箱包成品!”朱东华的喜悦溢于言表,“我原本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没啥本事,做梦也不敢想,自己缝制的箱包还能卖出去呢!”
今年56岁的朱东华,原本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丈夫在外做着木匠装修的活,补贴家用,两个女儿也都已独立,日子过得说不上富裕,倒也还算安稳。2016年的一天,丈夫突然身体不适,去医院检查后被确诊为脑瘤,家庭支柱的倒下,让朱东华一下子不知所措,整个人也渐渐变得消沉起来。“我又没啥技能,这以后的日子可咋过啊!”
得知朱东华家里的变故后,村里的扶贫干部们第一时间行动起来,通过评议等程序,朱东华家成了贫困户。
“成了贫困户,政府就得照顾我们家吧!”“政策我不懂,只要我丈夫医药费有得报销就行。”……那段时间,只要有扶贫干部来串门,朱东华就会说点困难,提点要求,“我岁数大了,又没啥本事,政府给一点,我就花一点!”久而久之,朱东华有了“等靠要”思想。
2019年1月,管墩村在上级部门的扶持下,设立了一家扶贫车间,主做箱包缝制,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我就是个农民,只会种地看菜园子,也不知道我去应聘人家收不收?”看到别人在家门口上班,还有工资拿,朱东华有些心动。帮扶干部听说她有这个想法,立刻与车间老板联系,推荐朱东华上岗。
“当时担心分给我的活太难,不会做。”回忆起第一天上班的情景,朱东华笑着说,“没想到老板提前考虑到了我的情况,让我和同村的几个人从‘剪线头’做起,这个我会呀!”
现在,朱东华每天工作6小时,一个月能挣2000多块钱,家里有事走不开的时候,还能把活带回家做。“感谢扶贫干部为我争取了这次机会,必须好好干!”朱东华激动地说,“靠自己劳动挣的钱,花起来心里就是踏实!”
“我们两家住得近,之前跟她打招呼,都不怎么回应,就跟没听见一样,整天没精打采的。”说起朱东华的变化,扶贫车间老板雷长玉很有感触,“这几年工作下来,朱东华就如同换了个人,精气神可足了!她好学、肯学,不懂就问,手艺活不错,对于新来的工人,也很乐意帮助指导。”
扶志以自强,如今,朱东华早已摆脱“等靠要”,干劲十足。在缝制箱包之余,她又开始养鱼,靠着自己的辛勤劳动,2019年底她家成功脱贫,如今日子也越过越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