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品烈:在脱贫一线以生命书写时代担当
2020-04-24 17:15:00  来源:乡村干部报网  作者:李义勇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春末夏初,走进洱源县凤羽镇庄上村,青瓦白墙掩映在郁郁葱葱的梅树和核桃林间,白族民居与罗坪山苍翠的青松交辉相映,一派新农村的如画图景。这一切的变化,离不开原村党总支书记何品烈的努力付出。

  从1989年进入庄上村村公所开始,何品烈坚守共产党员的初心,以改变庄上村的贫穷落后为己任,长期奋战在扶贫脱贫一线,积劳成疾,因患胆管瘤医治无效,不幸于2019年12月4日溘然辞世,年仅62岁。30年来,何品烈都为村民脱贫致富,哪怕在生命的最后一天,仍坚守脱贫一线,用生命书写新时代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

入户开展政策宣传

 

  对党忠诚的“好干部”

  “当时何书记走路都走不稳了,他最后一次去医院前的那个晚上还组织我们开会,安排脱贫年检的事情,第二天就去了医院,哪知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了……”每当提及这些事庄上村委会主任李甲宝总是抑制不住悲痛的心情。

  2015年8月,洱源县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为打赢这场硬仗,何品烈家虽然仅离村委会不到300米,但为了实现庄上村如期脱贫,全身心投入到脱贫攻坚工作中,除了过年的那几天,他几乎每天晚上都住在村委会。脱贫攻坚战役不仅需要亮出“硬战术”,还需下足“绣花”功夫,何品烈带着工作队员走村串巷,走访了全村1013户,足迹遍布11个自然村18个村民小组。每到一户人家,他嘘寒问暖,看看厨房,看看圈舍,坐下来和群众拉拉家常,问问老人小孩的生活情况和家庭收入状况,再一字一句宣传党的扶贫政策,让老人孩子都能听懂、听透彻。

  大村四组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杨志金是村里的低保户,还是独人独户的光棍,原来生活习惯极其糟糕,家里的房屋破旧不堪,不能遮风避避雨,院落杂草丛生。何品烈与大家一道为他争取到6万元的建房兜底补助,建盖了新房,还亲自带领他打扫清洁院落,并积极协调到罗坪山林场在森林防火期间当炊事员。“在何书记的帮助下杨志金的院落每天都干干净净的,还在院子里种了菜和花草,人也变得勤快了。”原庄上村驻村工作队员王洁玫介绍。

  2019年6月,何品烈检查出患有胆管瘤,而且已经进入晚期。经过手术和多次治疗都没有太好的效果,但躺在病床上的他整天念叨着村里的事,稍有好转就催促家人出院,不顾自己病重的身体,带病坚持到回到村委会开展工作,全身心投入到脱贫攻坚中。“出院后他就到村上工作,白天和我们一起入户,晚上还和我们一起研究产业发展,他常说:‘农村是我的根,农民群众就是我的父老乡亲!我的使命就是为老百姓谋取更多的实惠,不折不扣落实好党的扶贫政策,回报养我育我的亲人和土地!’”庄上村委会主任李甲宝回忆。

  群众致富的“铺路人”

  庄上村是洱源县30个贫困行政村之一。为了让这个贫困村彻底摆脱贫困,30年来,何品烈殚心竭虑寻求发展之路,带领全村群众修路架桥,种植林果、养殖奶牛,为群众搭建外出务工的“桥梁”,竭尽所能增加群众经济收入,不断改善生活。

  要想富先修路。1997年之前庄上村的进村主干道是上“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土路,群众生产生活受到很大制约。1997年何品烈和村委会干部多方争取到18万元的建设资金,但18万元要修好这条进村道路谈何容易?何品烈积极发动群众投工投劳自己动手修路。施工过程中,他扑下身子带头示范,既做义务工、又当技术员。全村村民在何品烈的带领下父子齐上阵,妇女背着娃娃上工地,不到半年,全村4.5公里长的主干道全部完工。“每天早上天还没有亮,大家都还睡觉,就听见路上‘啪啪啪’的压路机声音,就知道是何书记开着压路机在压路。”当年在庄上村担任下乡工作组长的杨德茂回忆起当年的场景感慨道。

  庄上村土壤不易保水,水利条件差、粮食产量低,何品烈带领村干部集体研究调整种植结构,把山脚一线所有旱地改种为经济林果,把水利条件差的水田改种为旱地,把1000多亩一季田改种成两季田。发动群众种梅子和核桃,不仅给群众增加经济收入,还制止了村民乱砍滥伐,绿化了罗坪山,保护了天然林资源。如今庄上村村前村后的山地不是成片的梅树,就是成林的核桃。“目前全村年产梅子600吨,产值达300多万元,核桃面积就达5000亩,年收入可达100万元,全村经济林果面积达9000亩。”庄上村委会主任李甲宝欣喜地说。

  何品烈还积极动员村民外出务工并成立庄上劳务输出协会,开展外出务工培训。施永奎是在何品烈鼓励下外出务工得到实惠的村民之一,在何品烈的鼓励下,施永奎到河南省富士康公司务工,经过自己的努力,现在已经是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年收入达30多万元,日子越过越红火,不光在老家建起了新房,还在河南买了房,在城里安了家落了户。每每想到这些,他总是翘起大拇指说:“要不是何书记鼓励我们外出务工,像我们这样山坎坎里的家庭,这辈子能把家里的房子修缮一新就不错了,就更别说在城市买房,过上小康生活了。”这些年像施永奎一样,通过外出务工增长见识、过上小康生活的村民不计其数。2018年底庄上村外出务工人员达1160多人,为全村每年带来收入800多万元。庄上村也由此成了全县有名的“外出务工之乡”。

  为民服务的“贴心人”

  治穷先治愚。孩子的教育是村委会的头等大事,为了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好的教学环境,何品烈大胆提出了集中办学的想法,把庄上和兰林两个学校合并到庄上建盖一所新学校,这样既节约资金,又能规范化办学。为了实现集中办学的想法,何品烈积极争取多方筹集资金。2013年学校被列入3.03地震恢复重建项目,资金有了着落,征地却遇到了麻烦——村里有一户农户不同意征地,导致项目推进不了。这家农户外出务工常年不在家,何品烈只好多次跑到双廊做工作。有一天准备吃晚饭的何品烈得知这家人刚从双廊回到家,他顾不上吃饭,立马放下手中的饭碗找到这家人,做他们的工作。好事多磨,这家人终于松口支持。何品烈说干就干,当即就和村干部连夜测量土地将事情办结,一直忙到凌晨2点多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村委会。

  杨茂辉是庄上村的返乡创业青年,也是庄上村的村级后备干部。2015年杨茂辉外出务工返乡创业,开始种植魔芋,成立了洱源县魔芋种植专业合作社。2016年在村“两委”的支持下,杨茂辉鼓起劲,一下子流转了100多亩土地,但由于技术和经验的不足,不仅亏空了十几年打工的全部积蓄,还欠了近40万元,首次创业就失败,他那火热的回乡创业之心遭到了失败的沉重打击,杨茂辉心灰意冷,准备放弃不干了。“这时是何书记找到我,并鼓励我要坚持,要乐观的看待失败,还提供给学习魔芋种植的路子。”功夫不负有心人,正是何吕烈的引导和鼓励,让杨茂辉有了收获。2017年,杨茂辉种植魔芋和辣椒,不仅填补了亏空,还实现了盈利,打了漂亮的“翻身仗”。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