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党建 促脱贫攻坚 促乡村振兴·贵州篇
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
贵州省以提升基层组织的组织力为重点,出台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十项行动计划”(责任落实行动计划、建强堡垒行动计划、素质提升行动计划、人才聚集行动计划、补齐短板行动计划、示范引领行动计划、督查评估行动计划、基础保障行动计划、关心关爱行动计划、完善机制行动计划),明确进一步加强深度贫困地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36条具体措施,制定了村级组织建设“一任务两要点三清单”(农村基层党组织脱贫攻坚基本任务;村第一书记、农村党组织书记履职要点;市(州)党委、县(市、区)党委、乡(镇)党委在脱贫攻坚中加强村级组织建设任务清单),建强攻坚堡垒,坚持“尽锐出战”,不断优化思维、优化方式、优化机制,调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在解决农村基层治理、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发展产业等方面精准施策。
抓住“关键少数” 层层签订“军令状”
紧紧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全面落实党建工作主体责任和各级党组织书记第一责任,层层签订“军令状”,推动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各项目标任务落实落细落地、联系包保到村到户到人。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示范带头蹲点调研,省委常委联系包保20个极贫乡镇,各级领导干部深入脱贫攻坚一线定点包保深度贫困县、极贫乡镇和深度贫困村,带动各级党员干部力量下沉、真帮实扶、真抓实干。省市县三级组织部门部务会成员对全省2760个深度贫困村开展遍访,对“两委一队三个人”(村支部委员会、村委会;同步小康驻村工作队;村第一书记、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作用发挥情况进行逐一分析研判。省委组织部采取“一对一、面对面”的方式,听取市、县和省直单位工作汇报,签订抓党建促脱贫攻坚责任书,层层压紧压实责任,项目化、工程化、清单化、标准化推进工作落实。
20万人沉到一线 帮扶力量到组到户
始终把精准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一招”,按照“尽锐出战、能征善战”的要求,共组织8542名第一书记、35195名驻村干部“轮战”驻村,近五年来分批选派近20万名干部到基层攻坚拔寨。从省直部门遴选65名优秀处级干部到贫困县挂职,从市县选派438名优秀干部到乡镇挂职,33454名乡村干部和驻村干部下沉村民小组,推动帮扶力量到组到户。坚持派出单位与第一书记责任、项目、资金“三个捆绑”,真正把单位优势资源用到精准帮扶对象上。驻村工作开展以来,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累计走访群众3000多万人次,办好事实事50余万件,帮助解决困难9.2万余个,化解矛盾纠纷12.3万起,协调争取项目8万余个,协调帮扶资金约150亿元。
牵住“牛鼻子” 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
以提升组织力为根本,牵住建强农村党组织这个“牛鼻子”,切实把村党组织建设成攻坚拔寨的战斗堡垒。根据需要推进党组织设置方式创新,通过在产业相近、地域相连、人文相亲的村组建联村党委,整合力量和资源推动脱贫攻坚。在合作社、农村龙头企业建立党组织6000余个,在村民小组建立党支部(党小组)10165个,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等方式,有效地把群众组织起来、发动起来,增强贫困村党组织战斗力和凝聚力。探索建立把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的“双培”机制。建立村干部报酬动态增长机制,明确村党组织书记和村主任的基本报酬按照不低于所在县上年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倍标准核定,目前全省村干部平均每月报酬达到2800元。大力推进村党组织活动场所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目前,村级活动场所200平方米以上的10689个、占总数的72.2%,优化了为民服务的环境,完善了服务功能,提升了服务能力和水平。
整顿软弱涣散村 补齐后进村短板
针对脱贫攻坚中农村党组织软弱涣散、发展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深入开展软弱涣散村整顿提升,补齐后进村短板。全省共调整不胜任、不称职村党组织书记120人、村主任49人,1054个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实现转化升级。补齐集体经济短板,牢牢把握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全面推广“塘约经验”,建立“村社合一”机制,投入财政资金16亿元推进“三变”改革和集体经济发展。目前,建立村级农民专业合作社17457个,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积累突破5万元以上的村12143个,占行政村总数的83%,其中500万元以上的村227个。用好新时代学习大讲堂、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补齐能力不足短板,全省建成省市县乡村新时代学习大讲堂学习点1.8万个,共举办时代前沿知识专题讲座10期、业务知识专题讲座117期,培训干部300万余人次,为脱贫攻坚提供智力支持。
推出“英雄群像” 打造扶贫示范点
推出“一辈子一条渠”的老支书黄大发、凿出一条脱贫出路的“当代女愚公”邓迎香、“不脱贫不下山”八年坚守贫困村的第一书记杨波等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一批脱贫攻坚“英雄群像”,凝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强大正能量。2018年“七一”,隆重表彰500个脱贫攻坚先进党组织和1000名脱贫攻坚优秀个人,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作出批示:贵州的做法激励了扶贫干部在新时代有新担当新作为,值得借鉴。探索村级集体“三变”改革”、精准扶贫“四看法”、“十户一体”抱团脱贫携手致富等典型经验,打造“塘约经验”“青杠坝样本”等一批党建扶贫示范点,让基层干部找到可学、可鉴的标杆,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凝聚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合力。
台江县老屯乡长滩村“十户一体”发展刺绣产业。
基层探索
塘约经验:“七权”同确,汇聚闲散资源
安顺市平坝区平乐镇塘约村,在村支书左文学的带领下, 10名村干部个人贷款110万元成立合作社,抓住“三权促三变”改革机遇,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和农村集体财产权“七权”同确。再通过资产抵押贷款、土地折价入股等方式将全村分散的资源汇聚起来,由合作社统一进行规模化的种植和销售,经营收益按照村民40%、合作社30%、村集体30%的“433”模式进行分成,村民通过土地入股分红和合作社返聘务工报酬增加收入。塘约村从村集体经济不足4万元、人均收入不足4000元的省级二类贫困村,发展成为村集体经济达到312万元,人均收入达到11200元的先进村。
官仓探索:“八九不离十”群众工作法
近年来,遵义市桐梓县官仓镇探索出“八九不离十”群众工作法,即每个镇班子成员每年须带头召开80场以上群众会,要被90%以上挂帮村的群众认识,要访遍100%挂帮村农户,从而凝聚起决胜脱贫攻坚的群众智慧和力量。该镇围绕“坡坡花果山、田田蔬菜园、户户农家乐、人人奔小康”的目标抓产业发展,流转土地5.3万亩,种植蔬菜1.2万亩,经果林2.7万余亩,发展旅游产业实体50多家,入驻省内外大小企业22家,家庭农场等自主创业企业126个,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万元。全力推进“平安官仓”建设,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显著提高,官仓镇红旗村被授予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荣誉称号。
大河特色: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
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河镇围绕把党组织建在乡村振兴产业链上、把党员聚在乡村振兴路上、把党的活动融入乡村振兴细胞中,采取党员中心户+妇女互助会+群众“三合一”方式,对村民实行分层管理。7个村均组建集体合作社,集体积累均达到500万元以上。将村集体资产折股量化给28686名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2017年分红573.72万元,全镇农民100%是股东。截至目前,开展土地经营权抵押交易7宗,每个贫困人口通过土地租赁、务工收入、村集体资产成员分红等直接增收1170元以上。采取村集体合作社与致富能手合作、联办、入股等形式,发展葡萄、茶叶等产业2.86万亩,建立养殖场3个,常年提供220个就业岗位,季节性用工接近1万人次,带动人均增收1200元。
荣誉榜单
□全国脱贫攻坚奖余留芬,盘州市淤泥乡岩博村党委书记。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代表, 2018年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改革先锋称号。黄大发,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农民、名誉支书,2017年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左文学,安顺市平坝区平乐镇塘约村党总支书记,2017年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
□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邓迎香,贵州省妇联副主席(兼)、罗甸县沫阳镇麻怀联村党委书记、麻怀村党支部书记。杨波,六盘水市钟山区民族宗教事务局派驻大湾镇海嘎村党支部第一书记。 □ 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杨再炼,铜仁市江口县闵孝镇鱼良溪村党总支书记。陈清松,湄潭县兴隆镇党委书记。
□ 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党总支:抓住美丽乡村建设契机,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村里发展欣欣向荣,俨然一副美丽画卷。台江县老屯乡长滩村党支部:把位置相邻、产业相近、责任相同的10户捆绑成为一个责任主体,探索出“十户一体”携手致富的党建扶贫新路子。威宁自治县迤那镇党委:探索建立“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有没有读书郎”精准识别“四看法”,确立“党支部+合作社(协会)+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发展模式,确保贫困户如期脱贫。安顺市西秀区大坝村党支部:通过支部带动、党群互动、产村联动,将支部、党员、群众有效融合到扶贫、产业、建设等发展事业中。